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言:大鼠束缚浸水应激(restraint water-immersion stress,RWIS)模型被广泛用来研究应激性胃粘膜损伤的发生机制及其临床治疗的筛选等。众多实验结果表明:大鼠RWIS状态下胃机能的改变主要是由于支配胃的副交感神经活动加强所致。投射在胃中的迷走神经副交感神经纤维主要来自于迷走背核(DMV),部分来自于疑核(NA)。此外,孤束核(NTS)接受来自于胃的内脏感觉信息。迷走背核、孤束核和最后区这三个核团在解剖学中位置相邻,功能相关性较大,且之间具有密切的纤维联系,所以将它们合称为迷走复合体(DVC)。P物质(SP)是中枢神经系统中一种丰富的神经肽,它参与多种生理病理过程,这些过程包括应激适应、情绪焦虑现象等。与之相一致的是,在脑中,NK1作为P物质最主要的受体,也在应激和情绪焦虑过程中发挥着作用。很多研究结果表明,各种应激性刺激会改变SP和NK1在脑中的含量。已有研究指出,脑中的SP在应激引起的生理和行为活动中发挥一定作用。在活体大鼠的中枢神经系统给予SP,会导致大鼠的心血管系统和行为出现与给予应激性刺激时相似的变化。当机体发生应激反应时,脑中一定区域的神经元开始活动,对这些区域SP的研究更进一步证实了这一观点。采用药物方法或者基因敲除方法阻滞NK1的作用,可以观察到脑内某些参与应激反应的核团c-Fos(神经元兴奋的标志物)表达量降低。由于SP在迷走复合体(DVC)中大量存在,所以推测这种递质在调控胃的运动的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但是在RWIS过程中,迷走复合体中的SP及其受体NK1的表达会发生何种变化,这个问题到目前为止尚未见文献报道。所以,本实验主要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近期的报道指出,紧张性刺激会导致SP在下丘脑和脑边缘系统如杏仁核的含量增多,且这种效应随刺激强度的加大而更加显著。在脑内,通过增大SP的含量(微量注射SP),可以观察到动物出现类似于焦虑情绪引起的行为改变。基于以上研究成果,在本研究中,我们也对下丘脑(主要是室旁核-PVN,脚内核-EP,视上核-SON,多巴胺细胞群-A13和杏仁核(主要是内侧杏仁核-MeA)在RWIS过程中的SP、NK1表达状况进行了研究。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是0 min (即对照组)和30,60,120 ,180 min组进行RWIS,每组10只大鼠。RWIS完毕后,取出大鼠,过量戊巴比妥钠腹腔注射麻醉动物,取胃,甲醛固定统计胃溃疡指数。取胃后的大鼠迅速进行心脏灌流,固定并脱水脑组织后进行冰冻切片。切片行免疫组化操作:过氧化氢/甲醇阻断内源性酶活性,封闭后入SP或NK1一抗中孵育,然后进行二抗、酶标试剂检测和DAB显色过程,最后封片显微照相数据统计。以累计光密度(IOD值)和平均累计光密度(AIOD值)作为SP和NK1表达程度的指标)。结果:对照组大鼠延髓和下丘脑多个核团中,SP和NK1都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其中,延髓孤束核、迷走背核、最后区和最后区周围区SP的表达量都比较高,SP阳性部位出现棕色颗粒状或连续丝状现象,而疑核处SP表达量较低。于此相应的是,NK1在孤束核和迷走背核处表达量较高,阳性部位可见明显的阳性细胞和阳性纤维。给予RWIS不同时间段的应激后,各核团中的SP和NK1表达量呈现出规律性变化,孤束核和迷走背核的变化尤其显著,IOD值和AIOD值均出现了先降低后恢复的趋势。在对照组大鼠下丘脑处,SP在室旁核(PVN)表达量较高,且随着RWIS应激不同时间,变化规律较为明显。SP在内侧杏仁核、下丘脑背部及附近多巴胺细胞区域几乎没有表达,但NK1在这三个位置的表达量都较高,且随着RWIS进行,部分应激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大鼠RWIS过程中,迷走复合体、下丘脑室旁核SP和NK1受体的表达发生变化,提示大鼠束缚-浸水应激致胃机能紊乱的神经机制中,SP神经元以及NK1受体起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