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如何,直接影响着新课程改革的成败。根据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行为所提出的新要求,初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逐步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在由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到教学行为的转变过程中出现了新的问题,旧的低效、无效教学行为依然存在,新的低效、无效教学行为发生了。为了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已被写入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这一教育政策之中。为此,对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教师课堂有效教学行为进行专门研究非常必要。 本文以延吉市初中教师为研究对象,主要采取文献法、现场观察法、问卷调查法、比较法等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了解和把握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教师的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现状及其所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可行性建议。以此进一步丰富有效教学行为的研究,为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水平的提高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得出如下研究结论: 第一,初中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经常有效,但是没有达到总是有效,教师不同类型教学行为及其行为表现之间的有效性不同,教师教学行为整体有效性有待提高。 第二,教师自评和学生评教的均值在各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教师自评的教学行为有效性显著低于学生评教。 第三,不同性别、职称、专业、任教年级的教师在各维度上基本不存在显著差异,所以,性别、职称、专业、任教年级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第四,不同毕业院校的教师在讲述行为、展示行为、创设教学环境和管理教学时间等四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但从均值来看,所有维度上的均值都是师范类教师高于非师范类教师。可见,毕业院校是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影响因素之一。 第五,不同任教科目的教师在讲述行为、指导行为、创设教学环境等三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但从均值来看,中考科目教师普遍低于非中考科目教师。所以,应试教育是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影响因素之一。 第六,不同班级规模的教师除讨论行为外,讲述行为、展示行为等10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讲述行为等8个维度的差异极其显著。所以,班级规模是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影响因素之一。 第七,不同教龄的教师在展示行为、提问行为、创设教学环境和管理教学时间等四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但是从均值来看,所有维度均值均表现出先升后降的顺序,以教龄1~5年为起点,在教龄达到11~15年时均值最高,之后持续下降。可见,教龄也是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影响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