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代以来,北部湾地区分布着不少的祭祀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的伏波庙,形成伏波信仰。东汉马援平定交趾二征夫人反叛、维护国家边疆稳定秩序有功,被后人敬为守土安边的社稷神。后来,随着水上贸易和交通的发展,加上中央政府的引导,伏波神马援又增添了赐福和庇护江海航运安全的职能,这使得伏波将军马援走下神台,从护边名将变成了庇护民众的神明。 民间信仰的存系与否,并非是单纯的文化过程,往往还因政治因素的渗入和影响,而出现了明显的政治化倾向,最终影响到它的命运。中法战争之后,广西边疆出现危机,官府通过重修伏波庙的方式引导北部湾地区伏波信仰的主题不断向守护国边转移,以此来极力加强边境地区民众的凝聚力和国家认同感。但是与北部湾地区一海之隔的越南境内的伏波信仰,在越南国家独立意识的培育及自身民族历史的建构过程中出现了明显变化,伏波信仰逐渐被抹消,取而代之的是,二征夫人逐渐成为越南民族英雄而广为崇奉。 马援立铜柱以标汉界,是王权象征。随着清代特别是近代以来中越关系的变化,伏波信仰在北部湾地区与越南北部地区出现迥然不同的命运,马援铜柱也因应时代政治的变化,带上了明显的文化隐喻。中国的统治者是借铜柱来表达对南疆的控制。而越南方面的历朝统治者实际也是在巧妙地借铜柱地望的北移来扩张疆域,虽然其国家利益不同,但是对铜柱象征意义的运用是一致的。 北部湾地区的民众面对着近代以来中越关系的变化,也在积极地利用马援南征的历史来建构自己作为“汉将后裔”的英雄祖先故事叙事,以此来表达对国家的认同。马援南征的历史,不仅在各种主流文献当中得到高度的颂扬,在民间的历史叙事与记忆中,也被民众以立庙、举行纪念活动等方式不断延续着这段历史。 近些年来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伏波信仰处于复兴的状况,在现代民族——国家话语的影响下,伏波信仰多被社会精英分子加以倡导,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在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口号下,北部湾地区伏波信仰不断得到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