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援经入史是我国史书一个非常普遍的学术和文化现象,《汉书》广泛引用《周易》或易学著述即为典型例证。《汉书》中大量的《周易》文句凸显了班固视《周易》为“《五经》之原”的观点。《五经》之中,班固首推《周易》,主要原因有三:一是东汉尊经重儒的学术风尚,加之班固家传经学的熏染,奠定了其推崇五经的学术取向,而《周易》作为《五经》中最具思辨内容、史学思想又非常明确清晰的著作,自然受其青睐;二是易学作为史官必备的文化素养,要求班固修史必须精通《周易》;三,《周易》包罗万象的思想特质使其能在汉代与时俱进,吸收新内容、新思想来著史立说,《周易》蕴含的天人之道、藏往知来、易与天地准思维范式等成为班固用来叙说历史、评价史实的重要依据之一。班固《汉书》征引《易》文献的类别及特点,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一、直接引用《周易》经传原文、引用《周易》词汇,引用《周易》经传原文显示出经传不分的特点;引用经传原文评史论事时,既有符合原意的,也有断章取义者;引用的《周易》词汇主要有卦名、爻题以及经传中的相关词汇;二、化用易理易说。《汉书》评价史实注意化用《易传》义理,以易理观照人事,评价历史得失。三、《汉书》所征引的《易》文献除了《周易》经传之文外,还有《京房易传》、《易纬》、《韩氏易传》等,体现了班固引用《易》学文献广泛的特点。通过梳理《汉书》引《易》文献的内容、类别等,我们可以管窥《周易》对班固撰写《汉书》所产生的影响。第一,班固吸收了《周易》“顺乎天而应乎人”、“天地交而万物通”的思想,并将之用于解说西汉的政治和社会生活,其主要通过君臣与君民的天人交感来反映,君臣之间强调刚柔相济的相处之道,君民关系则表现为君主所采取的一系列利民行动上,涉及百姓食货、刑罚两个方面。第二,班固作为史官,常以《周易》“惧以终始”、“敬慎不败”的历史观念评论史实、揭示历史得失和经验教训,因此《汉书》在历史叙事中充分体现了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的辨证史学观,在对《周易》终始观的体认之下,班固更加注重“原始”的作用和价值,在评价人事中汲取《周易》察微知几、见机而作的理念指导,用于褒贬历史人物、抑止权臣外戚干政和论说教育等方面。第三,《艺文志》中亦汲取了《周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历史发展观,在论说学术流变时,班固将西汉的学术发展看成一个互相联系亦互相影响的整体,而在这个整体中,《易》发挥了提纲挈领的作用,《易》为六艺之原,表现在五经皆能在《易》中找到其起源归属;而诸子学又是六经的旁裔,其治学出发点与六经经世致用的目的相靠拢,由此西汉学术互相贯通,体现通《易》致用迎合政治的功能取向。第四,班固则运用《周易》“变通者,趋时者也”、“时行则行,时止则止”的时变观和“谦尊而光”、“慎言语”的君子人格作为考察和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实的标准,也可见班固所提倡的处世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