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潮-亲潮交汇区西亚北极锋特征分析

来源 :国防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kja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黑潮-亲潮交汇区的西亚北极锋影响着水团生成、物质输运以及三维温盐流场精细化结构。本文基于卫星遥感资料,HYCOM再分析资料以及海洋调查观测资料,分析了西亚北极锋强度与位置季节变化、锋区热盐细结构和混合特征,具体工作如下:1、分析了西亚北极锋季节变化特征亚北极锋平均位置主要分布于143°-172°E,38°-44°N,春夏秋冬四季均存在东、西两支锋区,东部锋区锋强度弱于西部。西亚北极锋位于146°-152°E,37°-45°N,冬季强度最大,最大强度为0.069°C/km,夏季强度最小,最大强度为0.043°C/km,各季节强度最大值稳定位于149°E附近;黑潮-亲潮交汇区内平均混合率高,水体性质接近黑潮延伸体时,西亚北极锋强度小,锋面分布偏北;黑潮-亲潮交汇区内平均混合率低,亲潮水所占比例增加,交汇区内黑潮延伸体特性不显著时,西亚北极锋强度大,锋面分布位置偏南,这表明不同季节西亚北极锋强度与黑潮-亲潮交汇区内水体性质关系密切。2、揭示了2016年春季西亚北极锋精细化三维结构特征(1)2016年春季西亚北极锋位于143°-153°E,38°-42°N海区,锋面呈V型分布,锋面强度最大为0.08°C/km,在147°E,37°N附近温度最高达17°C,锋区南侧地转流速大,149°E,39°N附近为0.8m/s,而锋区北侧海域流速弱。(2)基于HYCOM再分析资料,分析了西亚北极锋6月1-2日分布特征,该时段西亚北极锋主要位于143°-154°E,38°-42.5°N海区,锋面呈V型分布,海表附近锋强度最大区域位于143°-146°E,41°-42.5°N,最大可达0.15°C/km;到100m深处,锋面强度显著加强,最大温度水平梯度超过了0.15°C/km,整个锋面分布向南倾斜,最南可达37.5°N,到500m处,西亚北极锋基本消失。(3)西亚北极锋精细化走航观测的三个主要断面分析表明:S01断面,随着深度增加,温度锋由宽变窄向南倾斜,在30m处,最宽可达30km,到400m处,锋面基本消失,锋面强度最大区域主要位于200m以浅;与之相距70km的S02断面上,温度锋平均宽度约20km,海表最窄为18km左右,随深度增加由窄变宽向南倾斜,到400m处,锋面在观测海区基本消失,锋面强度最大的区域主要位于38.3°N以南,100-280m的水层;位于147°E,38.1°-38.97°N的S03断面温度锋在250m以浅呈现出“南北双锋面”结构,南锋面平均宽度约20km,海表面最窄为16km左右,由浅至深逐渐变宽且向南倾斜,到560m处,锋面在观测海区基本消失,锋面强度随深度增加变大,在450m附近达到最强;38.4°N以北的锋面主要位于250m以浅,锋面由浅至深逐渐变宽,50m处最窄约9km,150深最宽可达21km,锋面强度最大区域位于38.7°N,30m附近的海区。同时,S01-S03断面盐度锋分布位置和温度锋基本相同,该特征与Roden对亚北极锋的研究结果较为类似。整个观测期间,西亚北极锋区存在亲潮水、黑潮延伸体水和北太平洋中层水三支水团,低温低盐的亲潮水位于锋区北侧,高温高盐的黑潮延伸体水位于锋区南侧,低盐的北太平洋中层水位于26.5-26.9σθ的水层,其中,亲潮表层水具有高温低盐的特征,该特征在HYCOM再分析资料中没有体现;西亚北极锋区南侧黑潮延伸体流速强,最大达1.9m/s,北侧亲潮流速弱,平均流速约0.4m/s;S01、S02断面以东向地转流为主,与HYCOM资料及海面地转流资料不同的是,S03-S06断面受东南侧反气旋涡西翼影响,主要为西北向非地转流。3、探究了2016年春季西亚北极锋热盐细结构2016年春季,西亚北极锋热盐入侵、温盐阶梯和双扩散特征分析表明:(1)热盐入侵普遍存在于整个西亚北极锋区,主要集中在200m以浅的锋面内和350m以深的北太平洋中层水,200m以浅热盐入侵强度高,约±0.1-±0.2 Psu,垂直尺度为10-40m,水平尺度约10-15km;北太平洋中层水入侵强度低,约±0.05-±0.1 Psu,垂直尺度大,约为40-70m;水平尺度约20-30km。(2)温盐阶梯结构零散分布于西亚北极锋区200m以浅的海区和350m以深的北太平洋中层水海域。200m以浅海区的温盐阶梯垂直尺度约5m,呈“上方高温高盐,下方低温低盐”的态势;350m以深北太平洋中层水温盐阶梯垂直尺度约5-20m,阶梯形状较清晰,呈“上方低温低盐,下方高温高盐”分布。(3)分析表明:26.5σθ以浅海区特纳角高于45°,有利于盐指型双扩散的发展;26.5σθ以深海域特纳角普遍低于-45°,以扩散对流型双扩散为主,故200m以浅海区主要为盐指型阶梯,北太平洋中层水中以扩散对流型阶梯为主。相比北冰洋等双扩散作用强的海区,西亚北极锋海区温盐阶梯结构空间连续性差,阶梯形状不明显,垂直尺度小。(4)整个西亚北极锋海区的热盐入侵主要由扩散对流型双扩散引起,同时,上层海洋还受盐指以及惯性不稳定的影响,147°E,38.6°N以北,200m以浅的北侧锋面内部的入侵很可能还受到近惯性内波的影响。4、定量分析了2016年春季西亚北极锋混合特征通过计算湍流涡扩散系数Kρ、热扩散系数Kθ等参量,分析了西亚北极锋区的混合特征,结果表明:(1)西亚北极锋海区Kρ平均值约10-4.2m2/s,Kθ平均值约10-5m2/s,锋区跨密度面混合以湍流混合为主;Kρ高于10-3.5m2/s的强湍流混合区域主要沿锋面分布于26.1-26.7σθ的水体。此外,25-26.1σθ水层Kθ约10-4.5m2/s,高于Kρ(10-5.5m2/s),且特纳角基本大于45°,使得该海区跨密度面混合主要由盐指型双扩散引起;26.5σθ以深海域部分水层存在以扩散对流型为主的温盐阶梯,这些水层的跨密度面混合以扩散对流型双扩散为主。西亚北极锋南侧、中部、北侧海区Kρ平均值分别为10-4.2、10-4.1、10-4m2/s,Kθ平均值分别为10-5、10-5.1、10-5.2m2/s,表明锋区南侧海域湍流混合较弱,中部、北侧海区湍流混合较强,双扩散混合在亚北极锋南侧海域较强,中部、北侧海区弱。(2)西亚北极锋区对称不稳定主要发生在25.5-26.7σθ锋面附近的水层,对称不稳定是引起锋区湍流混合增强的主要原因;147°E,38.15°-38.5°N,100m以深海区和147°E,38.65°N附近,350-500m之间水层有较多零散水体处于剪切不稳定的状态下,这些区域的湍流混合增强主要由剪切不稳定引起;同时,147°E,38.5°N附近,200m以浅的锋面内与147°E,38.4°-38.5°N,200m以深海区的剪切不稳定很可能与近惯性内波有关。除了未分析大气强迫对湍流混合的影响,西亚北极锋区湍流增强机制与D’Asaro等对黑潮锋的研究结果相似。
其他文献
从系统工程角度讨论了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的特点、体系结构与方法学。 CIMS的出现,不仅提供了一种新的生产模式,同时也提供了一种新的系统结构形式和系统优化方法。为
生物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为了适应外界环境变化,往往需要自然或人为地改变其内部结构。但通常所用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是按固定结构形式设计的,不能反映真实系统结构的变化,
内蒙古满洲里-新巴尔虎右旗成矿带是我国北部地区重要的有色金属及贵金属矿产基地,该地区岩浆活动频繁,构造发育,是我国东部重要的多金属成矿区之一。矿床划分为3种类型,即斑
目的胶质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恶性肿瘤,其治疗方案仍主要是手术切除,并结合术后放疗联合替莫唑胺的同步加辅助治疗。但是大部分胶质瘤仍然不可避免的发生复发,尽管国内国
内蒙古自治区大老虎店一带是固阳地区乃至整个内蒙古自治区的重要成矿带,许多已发现的金属矿产与该区的变质侵入岩联系紧密。研究区新太古代变质侵入岩的产出状态及分布的研
根据《2018年全球能源和二氧化碳状况报告》,2018 年全球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长了1.7%,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331亿吨。该报告特别指出,燃煤电厂是2018年排放量增长的单一
[目的]探讨灯盏乙素对激活的小胶质细胞极化的影响及MAPKs信号通路对M2型小胶质细胞极化的调控作用,进一步明确灯盏乙素促进激活的M2型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神经营养和保护反应的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种典型的革兰氏阳性机会致病菌,能引起多种人类疾病,非常容易获得多重耐药性。随着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菌株数目和范围的急剧增加,传统的抗生素疗法逐渐对
二维碳材料石墨烯因其独特的力学、热学、光电和化学性质而在众多领域兴起了广泛的研究热潮,于此同时,人们也研究了石墨烯衍生物所带来的一些新的优异性能。氧化石墨烯与石墨烯类似,都是一类具有单层碳原子分布的二维材料,只是在其周围含有较多的含氧官能团(例如,羧基和羟基),这使得氧化石墨烯在溶剂中具有比石墨烯更好的分散性,这极大的拓展了石墨烯的应用。卟啉作为一种大π共轭的电子体系化合物,可以产生电子离域作用,
在海洋OBS勘探阶段,受采集成本的限制,观测系统中布设的OBS数量较少,海面炮点数量较多,导致数据的覆盖次数均匀性差,甚至出现了零覆盖现象;OBS在自由沉落过程中受洋流影响,间距不可控,造成间距不规则;炮船在按预定航线行驶过程中,受风浪影响,炮线弯曲存在交叉。以上原因导致采集的OBS资料在空间方向上呈现不规则(或稀疏)分布的。在陆上采集数据过程中,受地形条件限制(山川河流、采空区、禁采区等)和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