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码转换现象是语言接触的结果,指不同方言、语言或语言变体的相互转换。英语课堂作为特定交际语境,是知识构建以及文化碰撞的重要场所。因此,语码转换现象是英语课堂上一种普遍的自然现象,也是师生间交流的重要手段。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语码转换的研究路径有:语法路径,社会语言学路径,心理语言学路径,会话分析路径,语用学路径。作为认知语用学的基础,顺应论是一个新的有解释力的理论,涵盖了认知、社会、文化等角度,为我们全面分析语码转换提供了一个新路径。本论文以顺应理论为视角,分析外语课堂教师英汉语码转换。研究对象是广东省珠海市某所知名民办院校的6名英语专业教师。本论文旨在回答以下四个问题:一:该语码转换行为有哪些功能作用?二:精读课堂上英语专业教师语码转换的频率呈现怎样的分布情况?三:语码转换行为背后的动因是什么?四:教师对英语专业课堂教学的语码转换行为持什么态度?本论文采用定量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6名英语专业教师为期三个月的精读课堂观察以及课后的教师访谈为研究讨论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和丰富的语料。通过定量分析法,本研究对教师精读课堂英汉语码转换的次数和百分比进行分析统计。通过定性分析法,本研究对教师精读课堂英汉语码转换的作用、教师进行英汉语码转换的动因、教师对外语课堂语码转换现象的认知这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本研究最终得出以下四个研究发现:一:教师的语码转换行为主要体现出翻译功能、元语言功能和交际功能,在解释重难点知识,讲授语法以及课堂管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二:6名教师精读课堂上语码转换的频率为1次到20次不等。一年级的英语专业教师精读课堂英汉语码转换现象最为频繁,二年级次之,三年级最为罕见。换言之,教师英汉语码转换次数随着学生语言水平的提升而逐渐减少。三: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语码转换是出于顺应的动因,主要是对语言现实、教师角色以及心理动机的顺应,这促成教师特定教学目标的实现。四:6名教师对外语课堂英汉语码转换现象持中立态度,指出语码转换行为应以学生的外语水平为重要依据。给低年级学生授课时可适时适量地借助汉语这一脚手架来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可理解性输入,使其顺利从高中阶段向大学专业学习阶段过渡。给高年级学生授课时则应采用全英教学,避免使用汉语,进而营造理想的外语学习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