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个兼具犹太拉比和犹太教法典评论学者身份的美国犹太小说家,哈依姆·波托克(1929-2002)以其独特的视角从宗教、政治、历史、文化等层面探究和观照当代美国犹太生活的现实状况。一方面,传统的犹太家庭背景和塔木德经学院的教育背景使波托克得以从一个“局内人”的视角将犹太教义、礼仪习俗、犹太历史和哲学思想等融入小说的创作中,将自己对希伯来《圣经》、《塔木德》、卡巴拉神秘主义的智慧和伦理观念的思索通过文学的形式表现出来。同时,对西方现代文明的吸纳和感悟又使得波托克能够以“开放式”的文化接受观来反观犹太民族的历史及犹太教传统,形成了他“入乎其内”的体验又“出乎其外”的审视的双重视野。 首先,本论文从犹太历史、文化、宗教等角度分析解读小说的犹太人物、语言、场景及塔木德教义等传统犹太元素在作品中的现实意义。通过分析作者如何以文学的形式来展示犹太文化生活方式及民族习俗,以及如何将塔木德的思想与人物的日常生活相融合来昭示以犹太传统家庭观念和犹太社团观念为基础的犹太传统价值观在世俗年代和社会中的重要性,论述波托克的作品及其人物对民族文化身份的坚持。同时分析指出,波托克的作品迎合了因信仰缺失而面临精神危机的大众读者潜意识中的期待与渴望,形成一种“视阈融合”。 其次,依据布伯的对话理论、犹太文学母题以及以斐洛、迈蒙尼德等为代表的传统犹太哲学家的思想分析论述波托克小说中的犹太身份立场对犹太传统的的发展和传承。波托克的作品将故事放置在宏大的真实历史事件,如经济大萧条、第二次世界大战、犹太大屠杀、以色列国的建立等背景下,通过人物对动荡变化的外部世界的不同反应集中而深刻地揭示传统犹太教与现代社会、个人理想与集体信仰、父与子之间“核心式”的冲突与矛盾。通过人物对科学与传统、理性与信仰之间的契合点的寻求表现作者对“既要使犹太教适应时代的挑战而又不毁灭其价值观的核心”这一进化和发展的犹太教思想的传承,作品中对于战争和大屠杀记忆的书写使正面临着诸如冷战、种族矛盾等社会问题的读者产生强烈共鸣。 最后,依据女性主义批评理论以及对卡巴拉神秘主义的互文性解读分析论述波托克小说对犹太传统的深刻反思。“带着爱,以批评的眼光来审视犹太教传统”表现了波托克对民族文化的更深意义上的恪守。小说对犹太教派内部冲突的揭示以及对犹太教与不同文化信仰交互作用的反思构成作者“犹太性”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作品所主张的世界不同文化和宗教信仰和而不同、共荣互补的愿望引发读者对身份诉求、文化融合等现实问题的深刻思考,具有“普世性”的价值和意义。 本论文从文化和历史研究入手,以《选民》、《在起点》和《我叫阿舍·列夫》为代表的犹太小说作为主要文本依据,借助于犹太宗教、历史、犹太哲学思想以及接受美学、对话哲学、叙事学等批评理论,从作品对传统犹太要素的运用、小说的主题及作者对犹太传统思想的传承和超越等几方面分析、论述波托克如何通过文学创作来阐发自己的犹太性。波托克的创作改变了人们对美国犹太人或面对“身份危机”和“社会异化”时苦闷惶惑、或身陷现代文明和犹太传统两难困境中“晃来晃去”的模式化的认识;他对犹太传统及其神学基础的探究和表现丰富了二十世纪美国犹太文学的创作内容和形式。研究揭示了美国犹太文学的多样性和深刻性,通过分析指出,波托克的犹太小说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文学批评界所忽视,却能够在美国主流文化语境中赢得大量读者,这是与当时的社会、政治、历史等文化语境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