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全麻复合神经阻滞前提下不同的麻醉深度对老年人下肢手术术后认知功能及苏醒质量的影响,探寻适合老年人手术的理想麻醉方案。方法:拟选择2015年4月-2015年10月期间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择期行下肢手术的骨科病人60例,ASA I-II级、BMI 1825kg/m2、术前MoCA量表评分大于23分、年龄65-80岁。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即I浅麻醉组(BIS55-65);Ⅱ深麻醉组(BIS40-50)。所有患者均于麻醉诱导前在B超引导下行股神经联合胫神经+腓总神经阻滞,20min后针刺手术部位确保患者无痛(VAS评分<3)的情况下常规静脉快诱导并置入大小合适的Ambu喉罩,然后连接麻醉呼吸机,调节呼吸参数VT 8ml/kg,呼吸频率10-12次/min,吸呼比1:1.5,术中维持PetCO2 30-40mmHg。麻醉维持采用静吸复合全麻,予两组患者分别持续吸入MAC为0.3的七氟烷减少术中知晓的发生,术中调节各组丙泊酚输注速率达到预设的目标BIS值。手术结束时停止输注丙泊酚,并关闭七氟烷挥发罐,调呼吸机氧流量8L/min置换体内的七氟烷浓度,待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给予新斯的明2mg与阿托品1mg来拮抗残余肌松,直至潮气量大于5ml/kg,呼吸频率12-16次/min,呼之睁眼时拔出喉罩并送入复苏室。术后第1、3、7天,由同一测试者采用MoCA量表和VAS评估表分别对所有患者的认知功能及手术部位的疼痛进行评分,并于术后3月内采用电话随访的形式询问患者手术麻醉对其记忆力、应变力、注意力等有无影响。同时比较术中不同的麻醉深度对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拔管时间和定向力恢复时间的影响以及术中丙泊酚、芬太尼、血管活性药物用量的差异。结果:1.共收集病例65例,其中Ⅰ组有1例因神经阻滞不完善、2例不配合术后认知评估测试;Ⅱ组有1例因喉罩漏气改插气管导管、1例不配合术后认知评估测试而中断研究。两组患者性别比、年龄、体重、受教育年限及手术时间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2.MoCA量表评分:两组患者认知评分术前1天分别为Ⅰ组25.00±1.23分,Ⅱ组25.03±1.00分;术后1天分别为Ⅰ组24.73±1.31分,Ⅱ组24.83±0.91分;术后3天分别为Ⅰ组24.77±1.07分,Ⅱ组24.87±1.07分;术后7天分别为Ⅰ组24.90±1.06分,Ⅱ组24.93±0.91分。两组患者MoCA量表评分围术期各时间点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每组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组内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3)。其中3个月内采用电话随访形式得知Ⅰ组患者中有1人、Ⅱ组患者中有2人诉手术后记忆力受到影响,其表示自己较术前难以集中精力处理事情,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丙泊酚用量Ⅱ组>Ⅰ组。分别为Ⅰ组2.88±0.6mg/kg/h、Ⅱ组4.56±1.2mg/kg/h,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中芬太尼用量Ⅰ组5.79±1.2mg、Ⅱ组4.74±3.0mg,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4)。4.拔管时间Ⅰ组5.77±3.01min、Ⅱ组12.16±2.58 min,Ⅰ组较Ⅱ组明显缩短,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定向力恢复时间Ⅰ组<Ⅱ组,分别为Ⅰ组6.17±3.23 min、Ⅱ组13.47±3.14min,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5)。5.术中血管活性药物用量、血流动力学指标(表-5及表-6)及术后VAS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表-7)。所有患者均无术中知晓的发生。结论:全麻复合神经阻滞麻醉前提下不同的全身麻醉深度对老年人下肢手术基于MoCA量表的术后近期认知功能无明显影响,但在神经阻滞镇痛完善的情况下较浅的麻醉(BIS:55-65)有利于老年病人术后苏醒期的恢复,缩短拔管时间,加快定向力的恢复,减少全麻药的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