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超滤膜作为第三代饮用水处理工艺,能充分的保障水质的生物安全性,降低管网中的消毒副产物。它已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初步的推广,并且运行情况良好。要使超滤膜水处理技术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其必须处理好运行过程中的膜污染问题。常规的超滤膜污染主要依靠物理和化学性清洗得以解决,但这种方法,尤其是化学清洗需要耗费较高的人力和财力,且可能影响到出水的稳定性。李圭白院士提出的“零污染通量”,就是在某一通量下超滤膜不会产生不可逆污染,可长期稳定运行。本文旨在利用优化操作条件,探究一些提高“零污染通量”的方法,并对这些方法做适当的机理性研究。 首先给出一个成功的工程案例,跟踪了中国第一家大型超滤水厂——东营南郊自来水厂供水近五年的运行情况,摸索该水厂长期运行的工况,并进一步分析工程规模中的“零污染”工况。总结出在实际生产中采用的通量基本处于30~35L/(m2·h)的范围内,可保持超滤不必进行化学清洗。 对浸没式超滤膜采用重力驱动低操作压力的方法,利用生物作用改善滤饼层结构,使它同污染物沉淀、不可逆污染引起的膜阻力增加保持平衡,出水通量因此达到稳定。用该方法处理生活饮用水操作方法简便,价格低廉,出水稳定,出水水质优良(尤其是可有效去除传统超滤工艺不擅长的有机物部分)。这是借鉴著名水处理专家Pronk2010年以来在water research上发表的系列文章,将其应用于我国黄河中下游水质,在我国尚属首次。试验初始运行五天内,膜通量由20~25L/m2·h迅速下降到10L/m2·h以内,运行五天后,膜通量保持较为稳定的状态,而后通量保持在6~7L/m2·h。 对浸没式超滤膜在传统粉末活性炭超滤膜预处理的基础上,企图研究粉末活性炭投加点对膜前水质的影响,优化膜前预处理操作工艺,达到减缓膜污染、提高“零污染通量”的目的。首先烧杯试验确定粉末活性炭和聚合氯化铝的投加量,采用常规膜前预处理在原水混凝阶段投加粉末活性炭,考察不同投加点对于整体工艺和净水效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当粉末活性炭投加量在4mg/L,投加点在第二级机械搅拌絮凝池的工况下,具有较好的效果,其中对CODMn,UV254的去除率分别达到29.8%和51.2%以上。对缓解膜污染、延长超滤膜使用周期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对内压式超滤膜采用错流的控制方法。对比了不同水质条件下,恒压与恒流两种操作方法在不同跨膜压差、错流速度下的通量及水质情况。恒压操作下滤饼层会在错流的剪切力作用下逐步达到稳态或拟稳态,出水通量最终达到稳定;恒流操作下,若出水通量在相应错流速度对应的临界通量以下,跨膜压差会呈现几乎不增长的趋势。试验以滤饼层颗粒力矩平衡为切入点建立数学模型,证明错流临界通量的存在,得出临界通量、错流速度和颗粒粒径之间的关系。试验得出在0.1MPa恒压条件下,沉后水错流速度为0.1m/s、0.4m/s、0.7m/s,错流的稳定通量分别为5、9、13L/m2·h;试验得出在0.05MPa恒压条件下,错流速度为0.1m/s、0.4m/s、0.7m/s时的稳定通量分别为6、11、15L/m2·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