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在后颅窝手术中,颅骨表面解剖标志常用作确定颅内静脉窦位置的参考标志,然而临床运用中其定位不够精确,本研究目的是介绍一种减影CTA技术,通过三维重组来观察活体后颅窝内静脉窦与颅骨骨性解剖标志的关系,评价几个常用解剖标志定位后颅窝静脉窦的可靠性,为后颅窝区手术骨窗定位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回顾重建100例头部CTA检查患者的横窦、乙状窦及颅骨影像,利用减影CTA强化血管和平扫颅骨图像融合,在容积再现上调节颅骨为半透明,显示窦汇、横窦和乙状窦与颅骨表面骨性标志的位置关系。结果:①星点恰好位于横窦乙状窦连接处(TSST)占81%,15%位于其后下方,4%位于其前上方,且星点主要位于TSST的横窦侧,即横窦的远段。②上项线(SNL)与颧弓-枕外隆突的连线(LZI)关系复杂,SNL不能完全代表LZI的走行。③SNL与横窦位置关系多样,故不能用作确定横窦的位置。④在横窦近端LZI大部分位于横窦水平,而随着横窦向外移行,该线大部分低于横窦。⑤近一半的颞鳞-顶乳缝交点与枕外隆突的连线(LSPI)及星点与枕外隆突的连线(LAI)与横窦的走行一致。结论:CT血管成像可准确显示后颅窝内静脉窦与颅骨骨性解剖标志的关系。静脉窦与颅骨体表标志的关系个体差异较大,通过体表标志确定深部结构位置是不完全准确的。本研究采用的图像重组方法,可有效、快速地观察活体颅骨表面标志与静脉窦关系,对后颅窝入路的手术设计提供个体解剖资料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目的:进一步明确颈静脉球形态及其与邻近结构的解剖关系,探讨CTA技术对颈静脉球显示能力及优势,为外科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采用64层螺旋CT同步扫描CTA技术,先平扫、再CTA容积扫描动静脉同期显示全脑血管成像,回顾性重建110例头部或头颈部CTA检查患者的颈静脉球、横窦及乙状窦影像,评价该技术在显示颈静脉球形态及其与周围结构关系的价值,利用常规CTA及减影CTA结合多种图像重组方法,观察和分析颈静脉球的相关解剖学特征。结果:颈静脉球形态分为平坦型(占56.8%)、上突型(占43.2%),颈静脉球憩室出现率分别为6.4%,左、右侧颈静脉球顶到内听道的距离分别为7.7±3.1 mm(2.1~15.4 mm)、6.7±2.7 mm(1.0~14.5 mm),颈静脉球顶高于内听道下缘定义为高位颈静脉球,其出现率为10.5%,其中女性占78.3%,颈静脉球高度右侧高于左侧,右侧颈静脉球到内听道的距离小于左侧,颈静脉球到内耳道的距离随着颈静脉球高度增加而减少,横窦优势引流与颈静脉球形态有关,但其与颈静脉球高度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减影CTA技术对颈静脉球的显示率为100%,且可观察颈静脉球形态,结合多种图像重组方法观察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可明确有无高位颈静脉球及颈静脉球憩室。减影CTA是显示颈静脉球影像的可行方法,并能对颈静脉球形态及其与周围结构关系准确评价,对该区手术治疗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目的:对乳突孔及乳突导静脉管进行形态观察及定位,为临床手术操作提供解剖依据。方法:回顾性重建67例采用头部或头颈部CTA检查患者的乳突孔影像,测量乳突孔位置及观察乳突导静脉管走行。结果:乳突孔数量及位置变异较大,乳突导静脉管走行多样,其外口明显多于内口,乳突导静脉管外口主要位于星点与乳突尖连线的后方1.5 cm范围内,且位于星点侧靠近中点1.5 cm范围内,内口大部分位于星点到乳突尖连线前上方1 cm范围内,并且主要集中在星点与乳突尖中线两侧1 cm范围内,上述区域即为乳突导静脉管走行区域。结论:乳突孔、乳突导静脉管及走行其中的导静脉正常解剖变异复杂,CT三维成像能够对其很好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