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建筑,是反映地方特色及历史风貌的不可移动建筑物和构筑物,为一地历史与传统的重要载体与实证。中国建筑的历史虽然久远,但历史建筑理论体系,却直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方才开始建设。加之传统历史建筑多取土木为材,在浩瀚历史中,若不注重保护,多不能持久。清代建筑,因历史相对较短,以及处于西洋建筑理念及建材在特定大环境下大量涌入的时期,故在我国传统通商之地的广州,存量相对较多。广州的历史建筑,在已公布的六批共八百余处历史建筑名录中,现存实物以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建筑为主,其中清代的建筑数量为二百一十一处。在这些建筑中,留存较好的有陈家祠、锦纶会馆和反映宗祠文化的坛庙祠堂等。其中,陈家祠和锦纶会馆两处建筑,在活化利用后,承担的角色主要是行业历史展览馆和专业博物馆。留存状态相对较差的建筑,既有在建材方面采用传统土木结构、因年代久远失修的传统民居类建筑,也有名单公布后,在后续管理或活化利用方面存在争议的如小画舫斋、泰华楼等西关大屋类别的建筑。怎样更好更全面地保护历史建筑,充分发挥历史建筑应有的价值,这是一个值得进一步讨论的话题。目前对广州单一朝代的清代建筑进行研究的著作不多,对提取相关建筑数据并对它们做整体空间特征分析更少。本文尝试从建筑的设计角度出发,提出对建筑数据库进行完善,以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提供参考和帮助,是在历史建筑保护方面可以尝试的方式。文章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整理和分析,对广州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相关的案例进行收集与分析,了解广州历史建筑研究的现状,为后面设计思想的探讨及保护策略的研究打下理论基础。在数据上以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官网公布的到2019年为止共六批广州市历史建筑名单为基础研究数据,从中择出共二百一十一处清代历史建筑,并对这些建筑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和归纳。在文献研究和数据提炼的基础上,笔者有重点地对广州具代表性的清代历史建筑进行实地调研。考察建筑规划、设计特点和文化蕴含。继之结合文献研究和相关数据,整理和归纳实地调研结果,探讨广州市清代历史建筑的空间分布特征。然后着力于众多广州清代历史建筑中的典型建筑,如陈家祠、锦纶会馆等,溯其来历、列其现状、突其特点。以之为例,通过对相关资料、档案和现状的分析,梳理了清代历史建筑规划和该类型建筑设计的特点、理论来源和具体表现形式。分析广州清代历史建筑的特点,在其中推其匠心思想。最后通过相关研究资料和实地考察分析,探析现在广州市清代历史建筑保护的得失,并结合锦纶会馆、陈家祠、西关大屋等实例,从建筑设计的风格、元素和技术等角度对历史建筑的保护进行了分析。从建立和完善历史建筑信息方面出发,提出了历史建筑保护研究方面的一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