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与越南是一衣带水的传统邻邦,拥有漫长的水陆边界,其中陆地边境1450公里。在如此之长的陆地边境线中,中越的水界长达384公里,越南境内的两条大河都发端于中国。中国与越南又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二战以后同属于一个阵营,是同志加兄弟的革命关系。70年代,由于黎笋在越南掌权后挑起了中越边境战争,影响了中越两国的关系。但纵观整个冷战时期,中越两国在红河流域的水资源合作中积累的经验和取得的成效是显著的。在红河流域水资源问题中合作是大于冲突的,同时合作也推动了流域内社会经济的发展。冷战后,中越关系有所缓和,红河流域为载体的中越合作呈现出新的互动模式。当然,中越在红河流域的合作也受到南海争端的影响,越南资源民族主义也在红河流域的合作上大做文章。这就使得红河流域的合作始终处于一种“负效应”状态。未来可预见的气候变化和水量波动等水安全问题,也会使得中越两国在红河流域的水资源合作处于不稳定发展的状态。如何利用好红河流域水资源,造福于中越两国人民,最大化减少水资源利用的“负效应”,尽可能构建中越命运共同体。本文认为,红河流域水资源合作相比两国其他地区的相关合作取得的成效要大,流域内人文关系也高于其他地区,但建立红河流域命运共同体需要中越两国突破历史冲突和南海问题的时空交织,需要通过合作使红河流域成为中越关系相对稳定的区域。本文在探讨冷战结束以后中越两国在红河流域水资源的合作与冲突之前,将首先对本文使用的相关理论与概念进行分析界定,然后分别梳理冷战时和冷战后中越在红河流域水资源合作与冲突的历史,继而通过对比冷战后与冷战时期中越在红河流域水资源的合作与冲突的变化,利用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和地区安全理论讨论造成变化与冲突的原因。最后本文基于命运共同体理论对中越在红河流域水资源的合作与冲突提出建议,并分析构建中越红河流域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和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