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震源组合的多次反射折射波压制方法研究

来源 :太原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ar_fly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近地表低速结构发育地区(如沙漠、黄土塬等)的地震记录中,由于震源激发条件不良,会导致地震波信号在传播过程中衰减严重,造成各类次生干扰波发育。其中有一类浅层次生干扰波——多次反射折射波。因其波速高、能量强,严重影响地震波场中位置与之相近的目的层反射波,导致反射波形态畸变。仅通过地震常规处理方法难以较好的对多次反射折射波进行压制,极大影响了地震资料的正确解释,给低速结构发育区的地震勘探带来了较大困难。
  在对多次反射折射波的形成机理与地质条件分析的基础上,阐明浅层低速结构中多次反射折射波的产生机理和传播规律。以较为成熟、完备的折射波的理论研究作为基础,对多次反射折射波的动力学和运动学特征进行分析,推导存在激发深度时多次反射折射波的运动学时距曲线方程。
  提出一种在地震野外采集阶段,通过震源组合的形式,压制多次反射折射波的方法。震源组合压制多次反射折射波的方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何种情况下需要对多次反射折射波进行压制,定量给出对多次反射折射波压制的前提条件。二是在不同的地层参数条件下,依据公式选择恰当的震源组合参数范围上、下限,用于调整震源的相对位置,满足在不影响目的层反射波的前提下压制多次反射折射波。
  建立若干模型,选择恰当数值模拟方法进行正演模拟,并在黄土塬低速结构发育区进行震源组合试验,对比常规单炮记录与震源组合记录。模型验证及实际资料应用表明,震源组合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较好压制浅层低速结构中的多次反射折射波,突出目的层反射波,有效提高地震原始数据信噪比及有效波的解释精度。在近地表低速结构发育区,此方法可作为常规激发模式的补充,有一定现实意义,助力地震精细化勘探。
其他文献
本文以黔西-滇东多煤层发育区中、高阶煤样为研究对象,利用土城和老厂先导区的18件煤样,运用扫描电镜、高压压汞、低温液氮、二氧化碳吸附、高压等温吸附和激光拉曼等现代测试手段,对煤样孔裂隙分布和非均质性特征进行精细表征。同时利用覆压核磁和覆压渗透率测试技术分析了孔裂隙应力敏感性,揭示了中高阶煤样吸附孔、渗流孔和裂隙应力应变特征。并利用变体积压缩系数,构建了应力作用下的渗透率动态变化模型。此外,通过物理模拟实验揭示了中高阶煤甲烷吸附、自然解吸、定压解吸和气驱水过程中吸附态甲烷和游离态甲烷的动态变化过程。综合上述
客观确定合采产层组中不同产层的产气贡献,是提高多类型煤系气合采效益的首要基础。面向这一产业迫切需求,依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示范工程,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临兴-神府地区上古生界煤系气生产地质特征,探索了合采过程中气水分配规律及层间干扰机制,建立了合采贡献预测数学模型。
  分析测井响应,结合煤与岩石的变温变压电阻率、含水声波及等温吸附实验,建立了煤系储层物性和含流体性解释模型,据此分析了煤系致密砂岩气与煤层气合采地质特征。建立了煤层气与煤系致密气合采的产水量模型,结合敏感性实验,构建了合采储层兼容敏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二叠系山西组山2段煤系致密砂岩是上古生界气藏的主力含气层段之一,但物质成分多样、微观孔喉面貌复杂、物性变化显著,严重制约了储层质量评价与预测。论文以山2段煤系致密砂岩为研究对象,系统开展了储层岩石学特征、微观孔喉特征及成岩—孔隙演化特征研究,以揭示相似沉积相中致密砂岩储层的成岩—孔隙演化差异及机理,为储层质量评价与优质储层预测提供依据。论文取得以下创新认识:
  揭示了砂岩的三类孔喉配置模式以及物性响应。根据孔喉配置模式可将砂岩分为三类,Ⅰ类为粒间孔优势型储层,多种喉道类型共存,渗透
构造煤是煤与瓦斯突出的高危煤体,预先圈定其发育范围可为瓦斯突出危险性评价提供重要依据。然而,目前尚缺少有效的构造煤地球物理探测方法。为此,基于构造煤物性特点,提出构造煤井下激电探测技术,即在采煤工作面巷道或钻孔中采用激发极化法进行小范围构造煤探测。为探讨构造煤井下激电探测技术的可行性,本文采用理论分析、物理实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了构造煤全空间激电场分布规律研究,阐明了构造煤激电探测技术的物理机制,探讨了构造煤井下激电观测方法,进行了构造煤井下激电探测工程实践。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
  
中国是世界上页岩油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仅次于加拿大和美国。据估计,实际储备可能超过美国的储备。中国富含有机质的页岩分为三种:海相有机质页岩,海陆相互作用相有机质页岩,陆相有机质页岩和泥岩。然而,中国大陆陆相含油盆地的有机质泥页岩发展良好:渤海湾盆地的古近纪,松辽盆地的白垩纪,四川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的三叠纪。
  该研究利用测井资料,有机地球化学数据,岩心和岩石切割样品,X射线衍射和环境扫描电镜分析,试图全面评估三叠系延长组长7段湖相页岩油藏的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重点关注烃的生成条件和烃保留特征,储
离层水害是一种危害性大的典型煤矿顶板水害类型,研究采动覆岩离层时空发育特征、揭示离层水害涌(突)水机理,建立离层水害危险源动态辨识方法,对于离层水害防控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采用现场探测、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物理模拟等方法,围绕采动覆岩离层时空演化特征、离层涌(突)水机理以及离层水害危险源动态辨识和防控三方面开展研究,取得了如下主要成果:
  (1)根据鄂尔多斯聚煤盆地南部永陇矿区崔木煤矿的地质采矿条件和工作面涌(突)水特征,分析获得了崔木煤矿已回采工作面涌水为上覆含水层静储量释放水害类型
随着我国页岩气资源开采进程的推进,由于复杂的地质条件和页岩力学性质的限制,页岩气在开采过程中困难重重,如何在不破坏环境的基础上对页岩气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显得至关重要。其中,掌握页岩在不同工况下的断裂特性对于解决页岩气资源开采中存在的技术难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发育的层理结构使得页岩的断裂损伤过程十分复杂多变,复杂的开采条件加大了页岩气资源的开采难度。为了揭示不同工况下层理页岩的破坏损伤特征,本文以层理页岩为试验对象,设置了多种工况下层理页岩的三点弯曲试验,构建了加载-声发射-数字散斑系统,运用岩
我国西南部山地分布比较广泛,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都是在山区中进行的,但是由于交通的问题,经济发展等都受到了制约。为了开发西南部经济,修建了越来越多的道路交通等工程,虽然山区的道路大部分是修建在地势较为平缓的河谷地带,但是由于地势的复杂,有些道路的修建需要对山体进行开挖。道路的修建涉及到路基的开挖和放坡等,这使得道路沿线的斜坡裂隙发育较多,稳定性降低,导致滑坡等地质灾害发生。山区道路沿线是滑坡的频发地区,会造成道路损坏和威胁人类的生命财产。对道路沿线的滑坡进行研究,可以为道路滑坡的防治提供依据。本次研究区主要
钦州湾─杭州湾拼合带(简称钦─杭拼合带)是扬子板块和华夏板块之间的构造拼合带,记录了两侧板块之间的多次拼合裂解构造过程,构成了华南构造域的中轴,该拼合带对揭示华南大陆大地构造演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一直是全球地质学者研究的热点。但是,该拼合带的地质构造年代老、晚古生代之后的地层覆盖厚、出露少、隐伏深,且经历了多期构造叠覆、改造变位和各时期岩浆侵入破坏,因此存在很多争论未决的地质问题,尤其是在西南段的广西境内。因此,非常有必要在该区域开展深部地球物理探测。
  地震层析成像能获取地壳上地幔的速度结构,
加筋土挡墙具有施工简便、经济效益好、适应能力强、抗震性能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工程实践中。随着人们对加筋土挡墙高度需求的不断增加,台阶式加筋土挡墙成为一种更为有效的结构形式,被广泛应用在加筋土工程中。在进行加筋土挡墙的设计时,由于地形地貌的原因,加筋土挡墙会出现一些拐角部位,在这些拐角部位的加筋土挡墙,其墙体形态、布筋方式以及边界条件等与直线型挡墙不同,呈“不规则”状。国内关于不规则加筋土挡墙的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