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后进生问题由来已久,是一个较为常见的教育难题。初中阶段,伴随着学生身心的急剧变化,课业负担的不断加重,纪律、学习、师生、亲子等方面的矛盾冲突日益增多,后进生发生的比率与出现的人数不断增高。在这其中,智力水平正常,但学习成绩落后而又短期难以转变的“学困型”后进生是最为常见的群体。同时,各个地区的教育发展情况千差万别,不同地域的后进生亦体现出一定的地域特征。基于此,立足成都二三圈层后进生的总体情况,依据“学困型”后进生的群体特点,探究后进生形成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转化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在对“学困型”后进生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总体归纳的基础上,对“学困型”后进生进行了概念界定。所谓“学困型”后进生指的是那些具有正常智力情况与学习机会,尽管学习成果与此不相匹配,但通过相应举措能够改观的那些学生。以此概念为基点,从元认知、人本及归因理论出发,对“学困型”后进生的形成因素与转化策略进行了理论分析。然后,本文以成都二三圈层为调研区域,针对其中的部分中学进行采样调查,发现成都二三圈层部分中学的“学困型”后进生在总体上存在女生的“学困型”后进生比率要低于男生,而毕业年级,也就是初三年级的比率最高,呈现出了随着年级增长,“学困型”后进生比率不断上升的趋势。同时具体来看,“学困型”后进生又存在学习目标模糊,学习计划缺失;学习意志力缺乏,自我督促意识不强;逆反心理极强,师生与亲子关系紧张;学习态度不端正,厌学情绪强烈;学习习惯不良,学习方法不够科学;学习过程自闭,学习合作性不足;学习反思不足,结果归因不合理等具体问题,并从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解读了原因,最终从创新教育理念、改善师生关系、引导合理归因、培养学习能力、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等诸多方面提出了解决方案,并在教育实验中对策略的有效性进行检验,发现对比班与实验班在学习成绩方面存在差异,这显示策略的有效性与教学实验获得初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