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对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in)相关病进行Dystrophin基因突变检测,了解本病基因突变特点;总结本病临床特征,并对确诊患儿进行心肺功能及多导睡眠监测等,进行肺功能及睡眠相关呼吸问题评估。探讨临床表型与基因型关系。 方法: 1、对2011年1月-2013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神经内科门诊疑似Dystrophin相关病者,从外周血白细胞中提取基因组DNA,首先采用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技术(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对Dystrophin基因缺失/重复突变进行检测;检测阴性者,对Dystrophin基因5UTR,编码外显子序列以及外显子/内含子连接序列行PCR扩增,所得产物行直接测序。 2、对确诊患儿进一步采集临床资料,包括人口学信息、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及血清CK水平、智力测定、心电图及心脏彩超结果等。对3-5岁患儿行脉冲震荡肺功能检查(impulse oscillometry,IOS))、6岁以上应用最大呼气流量-容积曲线(maximal expiratory flow-volume curve,MEFV)法进行检查,并行多导睡眠监测进行肺功能及睡眠相关呼吸问题评估。 3、总结本病临床特征,比较缺失/重复中整码突变与移码突变的临床特征;比较不同智力水平与Dystrophin蛋白亚型的关系。 结果: 1、Dystrophin基因突变分析:共123例临床疑诊患儿,120例存在基因突变,检出率97.56%。拷贝数异常75.00%,其中外显子缺失突变60.83%,热点缺失55.83%,非热点缺失5%;外显子重复突变14.17%,热点重复6.67%、非热点重复占7.5%;拷贝数异常90例中,移码突变87.78%,整码突变10.00%。其余2例分别为启动子区+外显子1缺失和49-79外显子缺失。致病点突变占18.33%,其中无义突变为46.67%、移码突变为16.67%、剪切突变为10.00%。此外,有8例为无确切致病性的错义突变。 2、Dystrophin相关病临床特征: 确诊Dystrophin相关病112例。 ①症状与体征:主要以双下肢无力、发现CK升高及发育落后就诊,所占比例分别为65.14%、25.69%、及9.17%;独坐、独走、跑、跳能力发育落后分别为0.9%、22.94%、73.39%和55.05%;38例出现运动能力倒退,所占比例6岁以上为64.41%,10岁以上占100%。本组共66例完成体检,其中鸭步步态、Gowers征及腓肠肌肥大所占比例分别为68.18%、89.39%和90.91%;上肢肌力好于下肢(p<0.001)。 ②血清CK水平:CK在2881-31150IU/L之间,比较≤4岁组、5-8岁组、≥9岁组CK水平:5-8岁组最高,≥9岁组最低。 ③11例患儿(6-12岁)行MEFV检查,13例患儿(4-12岁)行IOS检查,患儿在病程早期,肺功能正常。 ④多导睡眠监测:22例患儿行PSG检查,符合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儿占22.73%,轻-中度睡眠低氧血症患儿占40.91%。 ⑤智力情况:18例行C_WISC智力测查或Gesell发育检查,88.89%存在不同程度的落后。 3.临床表型与基因型关系: ①整码突变与移码突变:两组患儿跑、跳年龄差异有显著性;运动能力倒退情况比较,移码突变组出现能力倒退占42.11%,出现倒退中位年龄7岁,整码突变组均未出现运动能力倒退;两组主要就诊原因、就诊年龄及CK水平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②智力与蛋白亚型关系:Dp140未受累组发育优于Dp140受累组,而Dp140UTR受累组智力受损/发育迟滞程度较Dp140pc受累组轻微。 结论: 1、Dystrophin基因突变特征:拷贝数异常为主,呈非均匀分布;点突变并不少见;应首先行MLPA,结果阴性者有必要行直接测序。 2、Dystrophin相关病(DMD/BMD)临床特点:大部分2-5岁前起病,主要表现双下肢无力、大运动发育落后,Gowers征及腓肠肌肥大,6岁后渐出现运动倒退。所有患儿CK升高,部分患儿存智力受损。 3、大部分患儿心肺功能在10岁前正常,无需定期监测。10岁前患儿睡眠相关呼吸问题以阻塞性改变为主,建议定期监测PSG情况。 4、大部分患儿基因型与表现型符合阅读框法则,智力受损与Dp140蛋白亚型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