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淮河流域是我国粮食主产区之一,近年来,在中国七大流域中,淮河流域的粮食增产贡献率最高。开展基于农户视角的玉米种植机制研究,完善主产区粮食政策,对提升农户种粮积极性、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论文立足农户决策行为理论,采用地理加权回归、系统动力学等方法,重点研究了淮河流域玉米种植面积变化的影响因素和农户种植玉米决策机制,并进行情境模拟,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主要结论包括:1995-2015年期间淮河流域玉米种植量显著增加,在淮河流域西部、中部偏西区域的空间集中程度增强。其中菏泽、商丘等7个城市种植玉米的规模超过300千公顷,并形成空间连片格局;江淮、沿海和徐淮等地区的玉米种植则增加幅度较少、局部有所下降。空间布局上,淮河流域玉米种植集中区呈现适应春夏易干旱,规避夏秋多涝及夏季高温地区的发展态势。综合应用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和农户调研数据,定量分析了影响流域尺度的玉米种植面积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作用强度。亩均劳动力投入对玉米播种面积的影响由正转负;玉米销售收入、家庭经营耕地面积和区域机耕机播比例对玉米播种面积的促进作用增加;家庭工资性收入的增加与玉米播种面积存在稳定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分析了农户意愿对未来淮河流域玉米种植可能产生的影响。农户普遍认为土地流转、规模化生产及科学管理是未来种植业经营的重要特征。农户在丘陵山区地带种植玉米的意愿最高;在交通便利地带、河湖附近地带和城郊边缘地带,经营新型生态农业、蔬菜大棚和果园的意愿较高。在城郊边缘地带,玉米种植补贴政策显著影响农户玉米种植意愿。对规模种植户而言,较好的政策补贴能减少经营风险,很大程度上增加其种植玉米的意愿。构建基于农户行为的玉米种植系统动力学模型,解释了淮河流域玉米种植空间扩张和集聚的原因。与其它农作物相比,种植玉米省时省工,符合淮河流域劳动力外出务工,以获取更大家庭收入的内在需求。随着农业劳动力不断外流,户均经营面积增加,土地从每家每户的分散经营逐渐向连片经营发展,空间上的连片反过来使机械化种植玉米得到发展。以农户心理特征和选择行为分析为切入点,阐明了农户玉米种植意愿及其对未来玉米种植的影响。按照种植选择的行为差异,农户可分为积极发展型(PD)、消极务农型(NF)及家庭生计型(FS)三类。PD型在政策补贴下增加玉米种植,而一旦出现替代作物补贴发生变化的情形,他们就会改变种植策略,投资利润更高的经济作物。NF型更容易产生不务农的倾向,原来一家一户零散种植玉米-其他轮作作物的方式,将逐渐被统一管理的、连片经营的农田所取代。FS型在追求家庭稳定收入影响下进行流转土地经营决策,不偏向发展规模经营而倾向以经济作物代替粮食作物。针对农户分化特征,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对规模化种植给予政策补贴,增强种植大户应对市场能力;提升玉米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提供区域特色经济作物技术培训和资金扶持,促进家庭生计型农户转型升级;创新土地收益分红机制;加强玉米种植的气候及地形适宜性评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