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ms2雄性不育突变体的表型分析与基因定位

来源 :中国农业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n_si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米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的提高主要依赖于杂种优势的利用。雄性不育是一种研究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的重要农艺学性状,玉米雄性不育基因的克隆不仅有助于解析玉米花药发育的分子机理,同时也为玉米杂交种的生产提供理论支撑。本研究主要以玉米ms2雄性不育突变体为研究材料,分析了玉米ms2突变体的败育时期及表型特征。对不同发育阶段的花药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突变体花药在发育过程中的转录组变化。构建遗传分离群体,对候选基因进行精细定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表型观察发现ms2突变体花药发育异常,到花药发育后期,花药干瘪皱缩不能正常散粉,表现为完全的雄性不育。对突变体花药发育过程进行了细胞学观察,发现ms2突变体花药小孢子败育起始于幼龄小孢子期,当花药发育至单核小孢子晚期时小孢子几乎全部降解,降解碎片残留在药室中。小孢子从四分体中释放后,初生壁上没有孢粉素前体物质沉积,花粉外壁不能正常发育。当花药发育到单核小孢子晚期时,突变体花药绒毡层降解异常,分布在绒毡层上的前乌氏体被破坏,不能形成正常的乌氏体结构。另外,在花药发育的近成熟花粉期,花药外壁发育异常,表皮上没有蜡质和角质单体积累。根据以上观察结果推测MS2基因突变可能影响花药绒毡层发育,使其分泌和运输孢粉素以及脂类物质的功能受到阻碍,从而导致花粉壁和花药外壁无法正常发育。2、玉米花药发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许多基因参与调控这一过程。本研究对野生型和ms2突变体花药发育的1.5mm,2.5mm和3.5mm时期进行了转录组分析。基因差异表达分析结果显示,从花药发育的1.5mm阶段到3.5mm阶段,差异表达基因的数目逐渐增多且在3.5mm阶段大部分差异表达基因是下调表达的。Mapman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在花药发育的2.5mm和3.5mm阶段,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在脂类代谢、细胞壁代谢、次级代谢和光反应代谢等过程中富集。3、前人将MS2基因定位在玉米9号染色体长臂上分子标记TIDP8796和IDP523之间约400kb的范围内,但是至今仍然没有被克隆。本研究利用玉米自交系B73和PH4CV分别与突变体ms2构建F2分离群体对候选区间进行验证并且进一步缩小候选区间。对ms2突变体的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性状受一对主效单基因控制且表现为隐性遗传。利用ms2×PH4CV F2分离群体中的1344个突变体单株将MS2基因定位在玉米9号染色体分子标记InDel8和InDel10之间约6Mb的范围内。另外,又利用ms2×B73 F2分离群体中的576个突变体单株将MS2基因定位在玉米9号染色体分子标记InDel12和InDel15之间约3Mb的范围内。综合两个群体的定位结果将MS2基因定位在玉米9号染色体分子标记InDel8和InDel15之间约2.2Mb的范围内。在初定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群体进行精细定位。利用ms2×B73 F3分离群体中的4032个突变体单株将MS2基因定位在玉米9号染色体分子标记InDel25和SNP1之间380kb的区间内。
其他文献
采用硫酸铵盐析、羟基磷灰石柱层析以及Sephadex凝胶过滤等方法,同时从大豆中分离纯化大豆凝集素、脲酶和胰蛋白酶抑制剂。三者的蛋白质回收率分别为0.39%、0.23%和0.13%。本方
干旱缺水是影响小麦(Tritucum aestivum L.)产量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挖掘、利用优异抗旱基因资源是提高作物抗旱性的重要手段。蛋白质磷酸化和脱磷酸化过程是植物在非生物逆境胁迫条件下体内能量代谢和信号传递中的重要生化反应,研究表明植物蔗糖非发酵相关蛋白激酶家族2(SNF1-related protein kinase 2,SnRK2)在响应渗透胁迫应答中具有重要作用,TaPK7基因是小
为了定位白皮小麦抗穗发芽QTL,本研究利用地方品种秃头麦(抗穗发芽)和泰山1号(感穗发芽)构建的F7:9重组自交系群体进行了三年的整穗发芽抗性和籽粒休眠鉴定,并进行了抗穗发芽QTL定位。利用BSA法,共得到51对在亲本和池间多态表现一致的引物。利用这些引物分析了该群体。通过单向方差分析,共检测到16个标记与抗穗发芽显著相关。其中7个与穗发芽抗性达到极显著水平。在这些位点中,Xwmc264和Xbar
花药培养是苹果单倍体育种的主要技术方法之一,是指通过器官或者胚状体形成进而获得完整植株的过程。其中通过胚状体培养不仅能够直接分化成苗,而且成苗时间短、成活率高,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