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唾液腺肿瘤的发生率占头颈部所有肿瘤的5%,腮腺作为第一大唾液腺,肿瘤的发生也位于其中第一位[1]。临床上,就诊患者以良性多见,约占腮腺肿瘤的75%左右。腮腺特殊的解剖位置及生理功能,以及研究发现大部分腮腺良性肿瘤包膜不完整,易种植复发等特点,导致手术虽为其首选治疗方法,但术后肿瘤复发,面神经瘫痪、涎瘘、Frey’s综合症、耳垂麻木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临床医生。自“剜除术”后,陆续提出了腮腺浅叶及肿瘤切除术、腮腺部分切除术、包膜外切除术等三种术式。根据临床经验来看,采用腮腺浅叶及肿瘤切除术防止复发的疗效肯定,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而且对于体积小的肿瘤来说,术后损伤较大。腮腺部分切除术并发症少但适应症严格[2]。这两种术式均暴露面神经主干,解剖全部或个别分支,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其机械损伤几率。而包膜外切术,虽不解剖面神经,但手术安全范围的理论支持不足,临床难以推广[3]。如何既可以在彻底切除肿瘤的同时,又能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一直是学者们不懈探索的重点。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腮腺良性肿瘤首诊患者的资料,探讨一种新方法---腮腺柱形切除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的应用价值及术后配合单纯负压引流(17kPa,12号引流管)后涎瘘的预防效果。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术后病理确诊为腮腺良性肿瘤且直径<4cm患者65例。采用腮腺柱形切除术治疗,翻瓣后不预先解剖面神经,扪及肿瘤,在肿瘤边缘外0.5cm的腮腺组织向深面垂直钝性分离,保留面神经分支、腮腺主导管及相应分支导管,切除肿瘤浅面及周边0.5cm区域内腺体及组织。术后远离暴露的面神经及知名血管置负压引流器一枚(17kPa,12号引流管),嘱患者禁食辛辣酸性等刺激性食物,术后72—96小时根据负压以流量拆除负压引流,6日拆除缝线。记录手术时间及评估术后肿瘤是否复发以及面神经瘫痪、涎瘘、Frey’s综合症、耳垂麻木等发生情况。结果:1、从切开皮肤开始直到缝合皮肤结束所用平均手术时间为45min;2、术后未见永久性面瘫,暂时性面瘫发生率为13.8%(9例),损伤下颌缘支占9.2%、颊支9.2%、颧支1.5%;3、术后Frey’s综合症1例;耳周麻木者4例;4、术后58例采用负压引流,涎瘘发生率为10.3%,血肿1例,无皮瓣坏死、皮下积液及术区感染,无因压力过大而导致的面瘫及皮肤凹陷畸形,手术切口一期愈合。结论:腮腺柱形切除术在不预先暴露面神经情况下,仍保证了神经的完整连续,术后面瘫发生率较低;腮腺柱形切除术适用于腮腺浅部及峡部的肿瘤,对于腺体峡部的肿瘤,与腮腺腺叶切除术相比,缩小了以往手术范围,保留腺体大部分功能,降低了相应并发症的发生。负压值为17kPa的单纯负压引流在不影响组织正常功能和面部美观的情况下,对涎瘘起到了良好的预防作用,12号引流管比16号更利于创口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