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襻上嵌有药物缓释微球新型人工晶状体的研制及其理化性质、体外抗菌性能的研究目的:评价应用喷雾冷凝技术制备药物缓释微球,在此基础上研制襻上嵌有药物缓释微球新型人工晶状体(1oL)的可行性,并检测该新型人工晶状体的理化性质和体外抗菌性能。方法:首先应用喷雾冷凝技术制备载有加替沙星的三硬脂酸甘油酯药物缓释微球,然后在疏水性聚丙烯酸酯人工晶状体的襻根部钻出规定孔径的襻孔,运用负压吸引法将药物缓释微球嵌入襻孔,从而制备襻上嵌有药物缓释微球的新型人工晶状体。以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药物缓释微球、襻上嵌有药物缓释微球新型人工晶状体及常规疏水性聚丙烯酸酯人工晶状体的表面形态变化。以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检测新型人工晶状体表面化学元素变化。应用CFDA关于人工晶状体质量检测国家标准(YY-0290)对新型人工晶状体的光焦度、像质、光谱透过率、动态疲劳耐久性进行检测,以此鉴定新型人工晶状体的光学、力学性能是否符合国家标准。运用CCK-8法测定新型人工晶状体对于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ARPE-19的细胞毒性。以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HPLC)测定襻上载有药物缓释微球新型人工晶状体的药物缓释特性。应用Live/Dead BacLight Bacterial vitality kit试剂盒检测新型人工晶状体对表皮葡萄球菌的体外抗菌性能。结果:扫描电子显微镜显示药物缓释微球结构密实、表面略有皱褶及微小孔洞;嵌有药物缓释微球的人工晶状体襻孔圆,边缘略毛糙,药物缓释微球固定于襻孔中,表面形貌在负压嵌入襻孔过程中未受破坏。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结果提示新型人工晶状体中氟元素含量明显增高,进一步证实装载有加替沙星的药物缓释微球成功嵌入到人工晶状体中。嵌有药物缓释微球新型人工晶状体的光焦度、像质、光谱透过率、动态疲劳耐久性测试均符合国家标准。与未处理的人工晶状体比较,CCK-8法证实新型人工晶状体末见明显细胞毒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显示襻上嵌有药物缓释微球的人工晶状体能释放有效浓度的药物达两周。通过Live/Dead BacLight Bacterial vitality kit试剂盒测定,新型人工晶状体在体外可有效杀灭表皮葡萄球菌。结论:本研究首次应用喷雾冷凝技术成功制备可用于眼部的药物缓释微球,并在此基础上运用襻孔制备技术及负压吸引技术完成了襻上载有药物缓释微球人工晶状体的研制。药物缓释微球的嵌入对人工晶状体的光学、力学特性无明显影响。新型人工晶状体可持续释放足量、有效的药物,并具有理想的体外抗菌性能。第二部分:襻上嵌有药物缓释微球人工晶状体的体内抗菌性能研究目的:评价襻上嵌有药物缓释微球新型人工晶状体在兔眼内预防细菌性眼内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运用负压吸引法将载有加替沙星的三硬脂酸甘油酯药物缓释微球嵌入根部有襻孔的疏水性聚丙烯酸酯人工晶状体,制备襻上嵌有药物缓释微球的新型人工晶状体。将15只比利时色素兔(15眼)随机分为三组,行标准超声乳化术后随机植入常规疏水性聚丙烯酸酯IOL(A组),常规疏水性聚丙酯酸酯IOL(B组),襻上嵌有药物缓释徽球的新型IOL(C组),每一IOL组5只兔(5眼,右眼);A组术后眼内不打入表皮葡萄球菌菌液,B、C组于术后1天前房打入表皮葡萄球菌菌液,术后予抗炎药物治疗,不使用抗生素滴眼液。术前1天,术后第1、2、3、4、8、15、22、29天,应用裂隙灯显微镜观察眼睑、结膜、角膜、前房、虹膜、瞳孔及IOL等眼前节情况并按照相应评价标准进行评分;出现前房混浊、渗出或积脓者,即抽取房水进行革兰染色、细菌培养及Bruker Daltonik MALDI Biotyper质谱分析。出现眼内炎的动物于术后8天处死取材,其余动物于术后1月取材,取出眼球行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后观察角膜、虹膜及视网膜的情况,并进行三组间的比较。结果:嵌有药物缓释微球的IOL和常规疏水性聚丙烯酸酯IOL一样,术中均能顺利植入囊袋,术后不引起前房炎症反应。三组动物术前眼部均无炎症反应;术后1天(打入表皮葡萄球菌前)的眼前节炎症反应评分无统计学差异;打入菌液后(术后第二天起),B组与A、C组间的炎症评分均有统计学差异,C组与未打菌液的A组间无统计学差异。B组动物打入菌液后出现明显的眼内炎表现,抽取的房水经涂片染色、细菌培养、质谱分析鉴定为表皮葡萄球菌;C组动物打入菌液后均无眼内炎表现。兔眼石蜡切片示A、C两组兔眼角膜、虹膜、视网膜结构规则,排列有序,B组兔眼角膜水肿、虹膜肿胀充血、视网膜表面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伴纤维渗出。结论:襻上嵌有药物缓释微球人工晶状体植入兔眼后,能有效杀灭眼内细菌,降低细菌性眼内炎的发生率,且眼内使用的安全性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