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轻度认知功能损害患者背外侧前额叶高级认知功能的改变:基于归纳推理(简单数列完形任务)的fMRI研究
目的:背外侧前额叶(DLPFC)在脑的高级认知功能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工作记忆、注意和执行功能等。本研究使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考查这一脑区在轻度认知功能损害(MCI)患者和正常老年人归纳推理中的作用,并比较MCI患者与正常老年人在激活模式上是否存在差异。
材料和方法:14例MCI患者和14例匹配的正常老年志愿者参加了研究。使用3.0T MR扫描仪获取 fMRI数据。在受试者完成两种数列完形任务(规则归纳和规则应用)时进行功能像扫描,使用统计参数图(SPM2)进行fMRI数据后处理,对双侧DLPFC的BOLD信号进行ROI分析和探索性分析,并对任务状态下两侧DLPFC的功能连接进行了分析。
结果:因头动、完成任务的正确率偏低等因素,最终有12对数据用于统计分析。MCI患者与正常老年人相比,在行为数据(反应时和正确率)和DLPFC的激活模式上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是MCI患者DLPFC的BOLD信号激活强度低于正常老年人,双侧DLPFC的功能连接强度显著高于正常老年人。
结论:DLPFC在老年人的高级认知功能(归纳推理)中起着重要作用,表现为双侧DLPFC的激活。MCI患者DLPFC的功能活动减弱,需要加强与对侧脑区的协同工作来完成高级认知加工。DLPFC功能改变可能是MCI患者的一个影像学诊断标记。
第二部分:轻度认知功能损害患者背外侧前额叶功能连接的改变:基于静息状态的fMRI研究
目的:利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方法考察MCI患者背外侧前额叶功能连接的改变。
材料和方法:14例MCI患者和14例匹配的正常老年志愿者参加了研究。使用3.0T MR扫描仪获取静息态fMRI数据,应用SPM5进行数据后处理。选择双侧DLPFC作为种子点(中心点MNI坐标为:±483026,半径为6mm的球形与BA 46区的交集),考察该区与全脑的功能连接状况。
结果:经单样本t检验显示,正常对照组双侧DLPFC与下列脑区明显相关:双侧额叶(BA 46/9/10区)、顶叶(BA 7/40区)、颞叶(BA 20/37区)以及丘脑、尾状核和壳核。与正常对照组相比,MCI患者左侧DLPFC与右侧额上回(BA 10区)和额中回(BA9区)的功能连接显著增强,而与左侧壳核、额中回(BA 10/6区)、额下回(BA 47/45区)和右侧额中回(BA 6区)的连接显著减弱;MCI患者右侧DLPFC与右侧额内侧回/额中回(BA 9/10区)和右侧额上回(BA 10区)的功能连接显著增强,而与左侧角回(BA 39区)的连接显著减弱。
结论:与正常老年人相比,MCI患者DLPFC的功能连接发生改变。双侧DLPFC与右侧额叶皮层的功能连接均显著增强,可能是MCI患者的一种功能补偿机制。
第三部分:轻度认知功能损害患者背外侧前额叶解剖连接的改变:基于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对脑白质微结构的研究
目的:应用扩散张量成像(DTI)方法研究MCI患者背外侧前额叶脑白质的扩散特性,并探讨该区域可能的病理改变及其临床诊断价值。
材料和方法:对17名MCI患者和18名年龄、性别和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正常老年人进行全脑DTI扫描。使用3.0T MR扫描仪获取DTI数据,采用2个扩散权重,b值分别为0和1000s/mm2,在12个方向上分别施加扩散敏感梯度,3次信号平均。DTI原始数据传至专门工作站上进行离线分析,测量其双侧背外侧前额叶白质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平均弥散率(MD)值和本征向量值(λ1、λ23),并对2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MCI组两侧大脑半球背外侧前额叶白质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较正常对照组减低(FAMCI-L=0.320,FA对照-L=0.392;FAMCI-R=0.336,FA对照-R=0.390)而λ23值升高(λ23MCI-L=0.663,λ23对照-L=0.613;λ23MCI-R=0.650,λ23对照-R=0.6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平均弥散率(MD)值和λ1值则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MCI患者背外侧前额叶白质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显著减低和λ23值显著升高,反映了MCI患者与特定认知功能相关脑区的白质微结构发生改变,该指标可用于辅助MCI的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