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21世纪以来,各种类型的突发事件给人类社会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如2001年发生在美国的911恐怖袭击事件,2003年主要发生在中国SARS事件,2008年的汶川地震。尽管新世纪以来,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人类所面对的各种突发事件造成灾害的风险并未真正根除。相反,基于对这些风险的认识,突发事件的预防、减除、应对和恢复正越来越成为各国政府和组织的主要工作内容。2008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将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作为政府工作目标之一,而客观、准确地对组织的应急能力进行评价,对于达成这一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和归纳应急能力评估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本文的主要工作包括:(1)分析了现有的应急能力评价模式存在的问题,并对其适用范围进行了界定。认为现有的以CAR (Capability Assessment for Readiness)为代表的评价模式,具有综合性强,评估覆盖面广等特征,它对处于应急能力建设初期的组织提高应急管理水平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它将评价对象设置为应急活动中的某一个特征或者属性,忽略了应急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割裂了由这些活动构成的应急过程,进而导致能力评估数据的失真。(2)分析和综合了应急过程能力评价的相关理论。在定义应急过程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开发了描述应急过程的工具,阐述了应急过程能力评价的步骤。认为应急过程能够反映应急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应急过程评价能够体现组织在综合协调、信息联动处理、响应速度等方面的能力,是现有评价模式的有益的补充。(3)归纳和梳理了应急过程能力评价的主要内容。应急过程能力评价较现有的评价模式在评价指标方面有大量的缩减,评价的主要方面包括:应急过程的执行时间;应急过程的执行成本;应急过程的可靠性;应急过程的满意度;应急过程的信息化程度;应急过程管理能力。(4)采用广义随机Petri网,建立了应急过程执行时间的评价模型,并进行了数据仿真分析。Petri网具有表达能力强,便于计算机化等有点。在对应急过程活动执行时间服从指数分布假设的基础上,通过模型化简,对整个应急过程的时间性能、变迁利用率、运作效率等参数进行了仿真分析,证明了模型的有效性和分析方法的可行性。(5)以极值理论为工具,构建了应急过程可靠性分析模型。应急过程活动的故障分析是应急过程可靠性分析的基础。为定量分析应急过程活动的故障概率,应用极值理论,针对一类特殊的系统——干扰聚集系统,建立了相关分析模型,评估了活动故障的发生概率、重现期水平等相关参数。文章所述模型及其分析过程,采用了一些假设条件,以简化分析过程。这些过程有可能导致模型与实际的偏差。为缩小这些偏差,放松模型假设是必要的。文章最后指出了在这方面的研究方向以及后续的研究内容,包括基于非马尔科夫过程的随机Petri网、应急过程的满意度评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