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洋务学堂是中国早期教育现代化的起点,“中体西用”办学观则是贯穿其始终的根本指导思想。本论文通过对洋务学堂的历史考察,探讨“中体西用”办学观对中国早期教育现代化起步阶段的地位和作用问题。论文认为,洋务学堂是中国传统教育迈向现代教育的第一步,其根本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中体”与“西用”的矛盾矛盾贯穿洋务学堂的发展过程;支配着洋务学堂的发展形式和道路,决定着洋务学堂各基本要素的存在形式,从而导致中国传统教育逐步向现代教育转化。但与此同时,“中体西用”又制约着中国早期教育现代化的进程。论文首先分析了洋务学堂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论文认为,洋务学堂是在腐败的政治、凋弊的经济、专制主义的文化和衰废的传统教育等内在危机的情况下,伴随着外国列强的冲击下而产生的,它的启动缺乏现代化教育所必需的思想文化基础。论文随后考察了洋务学堂的发展进程与洋务学堂各基本要素的现代性特征。论文认为,在“中体”与“西用”矛盾的推动下,洋务学堂的发展过程经历了四个阶段:西文学习与洋务学堂的被动起步阶段;西技学习的主动追求与“中体西用”办学思想的明确阶段;“求强”观念的确立与军事技术学堂和军事学堂的发展阶段;“求富”观念的确立与实业学堂的发展阶段。论文指出,在洋务学堂的发展过程中,其现代教育功能不断扩展,办学的基本要素逐步向现代教育方向转换。这些基本要素的现代性特征表现为:人才培养目标逐步由传统的德行标准向德行与技艺双重标准转换;教学内容逐步由传统的儒学课程向技艺性、自然科学课程转换;教师逐步由传统的封建士大夫向专业化、职业化方向转换;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逐步向现代方式转换;现代学校管理制度也被部分引进管理过程等。论文在充分肯定洋务学堂各基本要素的现代性的同时,又指出这些现代性是有限的。论文重点讨论了洋务学堂在中国早期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这种作用突出体现在:洋务学堂适应并推动了中国早期工业现代化的进程,承担了开展科技教育,培养科技人才的历史任务,进行了中国近代最早的中西方文化结合的理论<WP=4>和实践探索,从而避免了中国近代教育的殖民化前途,启动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它对清末的建学堂、改书院、建立新学制和废除科举制度都有重要的影响。论文在充分肯定洋务学堂积极作用的同时,还分析了它的消极影响:在“中体西用”办学观的指导下,洋务学堂只是引进了科学的器物层面,漠视了深层的理论根基与内涵的科学精神;从而影响了中国科学教育的健康发展;它力求保持中体不变,无视对与西方科学发展不相适应的社会环境的必要改造,这又在一定意义上导致了人们思维模式的僵化,使中国近代教育走入了单纯追求功利,并在实质上弱化人文教育的狭窄之路。论文最后在进一步比较了中日两种办学指导思想即“中体西用”“和魂洋才”的区别的基础上,进行了中体西用观的当代思考,重点分析了其“体用分离”的理论局限及对教育实践的误导。认为其不仅延误了中国早期教育现代化的进程,而且其影响持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