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工作主要涉及黔产小鱼眼草(Dichrocephala benthamii C. B. Clarke)植物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 采用固相微萃取技术提取挥发油成分,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测定,从小鱼眼草茎叶挥发油中共鉴定出33个化学成分,其中含量较高的组分分别为:大香叶烯-D(30.84%)、3-异丙基-5,5-二甲基-环戊烯(17.11%)、β-石竹烯(8.00%)、大香叶烯-B(5.04%)、β-榄香烯(4.69%)、β-香叶烯(4.22%)等;从小鱼眼草花的挥发油中共鉴定出33个化学成分,其中含量较高的组分分别为:大香叶烯-D(23.75%)、大香叶烯-B(16.32%)、枞油烯(8.37%)、β-石竹烯(8.28%)、β-榄香烯(6.12%)、β-顺式罗勒烯(4.88%)、β-香叶烯(3.76%)等。 利用多种层析手段对小鱼眼草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和纯化,通过理化方法、波谱分析等手段,分离了17个单体化合物,鉴定了其中16个化合物,分别是:α-香树脂醇(XY-1)、表木栓醇(XY-2)、正十六烷酸(XY-3)、Δ5,22-豆甾烯醇(XY-4)、脱镁叶绿素甲酯(XY-5)、4,4-邻甲氧基苯乙烯基-1,1-联苯(XY-6)、阿魏酸(XY-7)、7,16-豆甾二烯醇(XY-8)、正三十一烷(XY-9)、Aralia cerebroside(XY-10)、2,4-二羟基肉桂酸甲酯(XY-12)、2-羟基-肉桂酸甲酯-4-O-葡萄糖苷(XY-13)、木栓酮(XY-14)、顺-三十二-2-烯酸(XY-15)、2-三十三烷酮(XY-16)、正二十六烷酸(XY-17),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采用α-糖苷酶抑制模板进行α-糖苷酶抑制活性测试,结果表明:乙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α-香树酯醇和脱镁叶绿素甲酯有一定的糖苷酶抑制活性(其中α-香树酯醇和脱镁叶绿素甲酯的IC50=117.62μg/ml和19.23μg/ml)。 利用体外 DPPH微量抗氧化模型进行抗氧化活性筛选,结果表明:乙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和Δ5,22-豆甾烯醇对 DPPH自由基有一定的清除活性(抑制率分别为7.5%、27.21%和1.86%)。 运用纸片扩散法进行抑菌活性筛选,初筛结果表明:醇提物对小麦赤霉病菌抑菌活性最好,抑菌圈直径为2.9cm;石油醚部位、正丁醇部位和脱镁叶绿素甲酯对玉米斑枯病菌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2cm、1.3cm和1.5cm;石油醚部位、醇提物和脱镁叶绿素甲酯对番茄灰霉病菌抑菌圈直径分别为2.6cm、1.1cm和2.7cm。 运用肉汤稀释法进行抑菌活性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乙酸乙酯部位、醇提物和Aralia cerebroside具有抑菌活性,效果最好的是乙酸乙酯部位,它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氏菌、铜绿假单胞菌的MIC分别为16μg/ml、64μg/ml和256μg/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