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茯苓Wolfiporia cococ(Schw.)Ryv.& Gilbn.是一种高等担子菌,隶属于层菌纲Hymenomycetes,非褶菌目Aphyllophorales,多孔菌科Polyporaceae茯苓属Wolfiporia,多年生的腐生真菌。其地下生长的菌核(sclerotium)是一种传统的名贵药食用真菌,具有较好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茯苓野生资源极为有限,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茯苓的人工栽培虽早已实现,但在贵州尚未形成规模化的栽培基地,菌种退化成为限制其发展的瓶颈之一。本课题通过一系列研究初步建立茯苓菌株的复壮体系,为实现茯苓的GPA基地建设和规模化生产奠定基础。本研究对茯苓菌核进行组织分离,对分离菌株进行菌丝形态及荧光核染色显微观察。并分别采用了紫外光照射培养、菌丝尖端转接分离、茯苓菌核分离复壮和单孢分离复壮,结果表明四种复壮方式均可达到一定的复壮效果,将菌丝尖端转接分离与单孢分离复壮法结合是比较理想的复壮方式。对培养基成分、光照条件、培养温度、传代次数等对茯苓菌株在实验室条件下形成子实体的最适培养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茯苓菌株子实体产生的最适培养条件为:在马铃薯琼脂糖培养基(PDA)上,培养温度(27±1)℃,光照强度60%(12000LX光照培养箱),传代次数5~7代,空气相对湿度75%左右,培养时间18~30d,形成的子实体形态和数量各不相同,可形成蜂窝状、山状、迷宫状、小菊花状或针状的子实体,单身或群生。采用稀释法分离茯苓单孢子,并进行单孢子萌发实验。结果表明在26℃条件下孢子萌发率最高,为45%。担孢子萌发形成的菌丝较为浓密,呈白色短绒状,气生菌丝不明显,生长缓慢。单孢萌发菌丝形成的菌落形态、菌丝生长速度和气生菌丝浓密程度均有明显差异,且遗传稳定性好。单孢配对实验表明,同一菌株担孢子间配对都出现明显拮抗线,但其中少数配对随着培养时间增加在交接区形成扇形区域,拮抗线随后消失。而不同菌株担孢子间的配对则全部形成稳定的栅栏型菌落,不能和谐生长。栽培试验结果显示,不同茯苓菌株野外栽培两次采挖菌核重量不等,大部分菌株第二次采挖重量明显多于第一次茯苓的重量,菌核品质因不同菌株而异。采用索氏提取法测定茯苓菌核的多糖含量。大多数菌株多糖含量在4.0%~6.0%之间,编号为GZAAS1.0612菌株的多糖含量最高,为8.08%。其次是GZAAS1.0611菌株为7.68%.GZAAS1.06047.33%;最低的为GZAAS1.0603菌株为3.32%.通过混杂杂栽培的菌株多糖含量在4.42%~5.91%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