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除草剂草甘膦(N-(膦羧甲基)-甘氨酸)(GPS)因具有高效、杀草谱广、低毒、易分解、低残留、对环境影响相对较低等特点,成为全球产量和销售量最大的农药品种。然而其大量使用给农业带来巨大效益的同时,大量草甘膦伴随河流、地下水汇流到养殖水域,当草甘膦在水中积蓄到一定量后,将对水生生物产生影响,直接降低水生经济动物的养殖产量,甚至间接作用影响人类的健康。目前,有关于草甘膦对刺参成参的毒性研究国内外还未见报道,本试验旨在研究草甘膦对刺参的毒性效应,从而为合理使用草甘磷、保障渔业生产和提高生物安全性提供初步的试验依据。实验利用生理、生物化学和组织切片等方法,从急性毒性试验、生理毒性试验、染毒组织超微结构变化三个方面初步探讨了草甘膦对刺参的毒性效应。获得如下结果:急性毒性试验表明,草甘膦对刺参的48h的半致死浓度(median lethalconcentration, Lc50)为132.99mg/L,96h的半致死浓度(median lethalconcentration,Lc50)为97.92mg/L,安全浓度(safe concentration, SC)为9.79mg/L。根据我国对农药毒性的分级标准,Lc50大于10mg/L的为低毒农药,参照标准,草甘膦属于低毒农药。以刺参的肌肉和肠道组织中的苹果酸脱氢酶(MDH)、酯酶(EST)、超氧化物歧(SOD)的活性变化为指标,依据草甘膦48h半致死浓度设置了44.0mg/L、102.7mg/L、161.34mg/L、220.01mg/L四个稀释组浓度,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检测了草甘膦对刺参的生理毒性效用。结果显示,经反复多次试验,在刺参肌肉中并未检测到苹果酸脱氢酶;染毒刺参的两种组织中的三种同工酶随着染毒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出现明显波动并且表现不同:MDH活性在刺参肠道中随着草甘膦浓度的增加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EST活性在刺参肌肉中先升高后下降,在肠道中EST活性随着药物浓度升高而逐渐降低;SOD活性在肌肉和肠道中均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这表明草甘膦对刺参体内的EST、SOD、MDH具有一定毒性,进而影响刺参的正常生理功能。应用组织病理学研究方法,对安全浓度草甘膦染毒后的刺参肌肉和肠道组织进行观察,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刺参肌肉体腔内皮层细胞排列疏松,结缔组织胶原纤维被破坏;部分肠黏膜上皮细胞脱落、溶解消失,肠内腔褶皱圆盾、缺损甚至断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