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土地产权及地租理论、制度变迁理论、规模经营理论、交易成本理论、收入理论等为理论基础,从理论上厘清统筹城乡、土地流转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关系,在分析土地流转效率、流转规模、流转模式、流转成本、流转风险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基础上,利用重庆市和荣昌县十地流转和农民收入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然后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验证土地流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重庆市土地流转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十地流转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关系不是单向的线性关系,土地适度流转会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超过了土地流转最优规模,就会使得土地流转效应失效。重庆目前土地流转的规模并没有达到规模效应的临界值,即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报酬的量,因而进一步的促进土地流转会提高农民收入。(2)土地流转规模和流转效率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具有动态性。在士地流转的初期,土地流转规模对农户收入的影响较大;在土地流转中期,土地流转的效率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比较高;在土地流转后期,应结合科技、制度等因素来发挥土地流转的规模和效率效应实现农民收入的增加。(3)重庆市的土地流转方式具有差异性。通过对重庆市2007年的土地流转数据分析发现重庆市土地流转主要以转包、出租和转让为主,其他土地流转方式为辅,其中土地流转以转包方式进行超过了士地流转的一半。(4)流转用途与当地农业产业特色密切相关,流入方呈现变化性。荣昌县土地流转的适度规模经营体现了土地流转先是粮油、蔬菜、竹笋、药材等齐头并进,在土地流转一段时间后,粮油和蔬菜的土地规模经营呈现加速扩大的趋势。从流入的方向看,土地流转的初期主要是流入农户,随着土地流转的推进,土地流转入专业合作社和企业的总量增加并超过了流入农户的总量。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重庆市十地流转与农民收入进行研究。具体包括7个部分:第1章导论。主要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思路和方法等,从结构上把握研究的方向。第2章相关概念界定及基础理论借鉴。首先在对土地流转和农民收入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土地产权及地租理论、制度变迁理论、规模经营理论、交易成本理论、效率理论等内容,为后面章节进行理论分析提供基础。第3章统筹城乡背景下土地流转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分析。在厘清统筹城乡、土地流转与农民收入关系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土地流转动因、流转效率、流转规模、流转模式、流转成本和流转风险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第4章重庆市土地流转与农民收入现状。利用调查数据先从空间上分析重庆市土地流转规模和流转模式,再用典型区县荣昌县数据从时间和空间上进一步对土地流转去向、规模经营、流转模式、流转特点进行描述性分析,最后分析重庆市和荣昌县农民收入的特征。第5章重庆市土地流转与农民收入的实证研究。首先利用重庆市2007年40个区县的数据从空间上进行验证,然后利用典型区县荣昌县21个镇街2008~2011年的数据进一步进行计量分析。第6章优化土地流转以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主要是对研究的结果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从政府、市场、土地流转主体以及城乡互动方面相应的对策建议。第7章研究结论与展望。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的同时,指出本文的不足之处以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地方。本研究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一是研究视角较为新颖。本文从统筹城乡这个背景出发,以重庆作为整体分析土地流转与农民收入关系的基础上,再从微观上荣昌县为例扩大数据量研究土地流转与农民收入关系,使得研究结论具有可靠性。二是在问题的论证方面,实现理论与实证的充分结合。针对研究的内容进行理论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应用截面数据、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三是对土地流转影响农民收入从总量、模式等方面进行了计量检验,这改变了以往认为土地流转增加农民收入的定性分析范式。政策建议方面:政府应加强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完善税收政策,加强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包括土地、金融、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培育和引导中介组织、土地流转供需双方;同时要加强市场的城乡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