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双语者如何激活与加工两种语言词汇的形、音、义信息,其内在机制是什么?这是当代认知神经心理学家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蒙语采用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书写形式,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是由31个蒙古文字母构成的浅层正字法拼音文字。蒙语词汇采用连体书写格式,字母之间没有间距。蒙文字母在书写过程中会发生变体,即字母在词汇中的位置不同,其书写形式也不同。对蒙-汉双语者来说,掌握两种完全不同的非同源语言,其认知加工机制是什么?目前研究较少,还需要进一步探讨。本研究以蒙-汉双语者为研究对象,首次对蒙语词汇识别及蒙-汉双语词汇识别的认知加工机制进行研究。研究采用快速掩蔽启动范式、Go/No go范式和语义分类任务相结合的综合范式,运用事件相关脑电位(ERP)技术,以汉语和蒙语真词为实验材料,分别对两种语言词汇识别中语音、正字法、语义激活的时间进程和作用机制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蒙-汉双语翻译启动过程中双语词汇信息加工的特点及表征机制。本论文共包括三项研究。研究一以汉语单字词为实验材料,通过操纵词频和启动类型,探讨不同频率汉语词汇识别中形、音、义激活的时程和作用。具体包括3个实验:实验1探讨汉语词汇识别中语音激活的时程及作用;实验2探讨汉语词汇识别中字形加工的时程及作用;实验3通过比较重复启动和语义相关启动,探讨汉语词汇识别中语义自动激活扩散的加工特点。研究二以蒙语词汇为实验材料,通过操纵SOA和启动类型,探讨蒙语词汇识别中语音、正字法、语义信息激活的时程及作用。具体包括3个实验:实验4探讨蒙语词汇识别中语音激活的时程及作用;实验5探讨蒙语词汇识别中正字法加工的时程及作用;实验6探讨蒙语词汇识别中语义自动激活扩散的加工特点。研究三以蒙-汉双语对等翻译词为实验材料,探讨蒙-双语翻译启动中词汇水平和概念水平的加工特点及相互作用机制。具体包括2个实验:实验7探讨蒙-汉跨语言翻译启动过程中,蒙语(L1)对汉语(L2)加工的影响;实验8探讨汉-蒙跨语言翻译启动过程中,汉语(L2)对蒙语(L1)加工的影响。在本研究条件下发现:(1)汉字识别过程中,字形信息最先自动激活,其次为语音信息。汉字语义的通达是字形和语音信息激活共同作用的结果。(2)汉字存在“整体优先加工”的特点。汉字加工初期形、音、义自动激活的过程不受词频的影响。(3)蒙语词汇识别过程中,语音信息最先自动激活,其次是正字法信息;蒙语词汇加工更多地采用自下而上的加工方式;语音、正字法信息均能促进语义的激活和加工。(4)蒙-蒙重复启动和汉-汉重复启动中的N400效应均不受SOA的影响;蒙-蒙重复启动的N250效应也不受SOA的影响,而汉-汉重复启动N250效应受SOA的影响。蒙语和汉语词汇正字法加工的时程不同。(5)蒙语和汉语词汇的基本认知加工过程不同。依据实验结果,构建了“汉字识别的整体-双通路模型”和“蒙语词汇识别的双向交互模型”。(6)蒙-汉跨语言翻译启动效应存在非对称性,蒙-汉的翻译启动效应大于汉-蒙的翻译启动效应。双语加工中不存在自上而下的反馈加工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蒙-汉双语词汇水平上的加工和表征是完全独立的,不存在彼此之间激活与抑制的加工过程;蒙-汉双语的语义表征是共享的,支持“修正层级模型”的观点。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对蒙-汉双语教学的指导建议:(1)加强汉语(L2)语义特征的教学;(2)汉字教学要强化部件单元与整字的连接;(3)蒙语教学要重视早期视觉特征的加工,强化音-形之间的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