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特岗计划”自实施以来成效显著,其为高校毕业生创造的就业机会和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所作的贡献,毋庸置疑,同时也将“特岗教师”这一特殊的教师群体展现在世人面前。作为“特岗计划”的实施主体,其在岗时间只有三年,但对计划的实施效果却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他们大多工作在条件艰苦的偏远农村,默默地为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社会对于其关注度却少之甚少。在这种情况下,对“特岗教师”的生存状态进行描述,并对“特岗计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加以分析,无疑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为了细致描述“特岗教师”的真实生存状态,选择了来自安徽省F市三个县的近200名中、小学校的“特岗教师”作为研究对象,以问卷调查法为主要研究方法,辅之以访谈法、个案研究法等。从“特岗教师”的日常生活、教学工作和学校管理、专业发展以及未来选择等四个维度考察了“特岗教师”的基本生存状况。结合初步的调查结果,总结出我国“特岗教师”的生存状态普遍具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窘迫的物质生活条件。73.48%的被调查者对当前的工资收入感到不满,79.56%的“特岗教师”认为“五险一金”等福利待遇得不到保障,此外,还存在住房环境差和社会地位不高的现象;二是繁重的教学工作与缺乏人性关怀的学校管理。所教非所学和教学负担重是造成“特岗教师”工作压力的两个主要原因。而所任教学校对其重视程度不高,则导致他们参与学校日常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不高;三是矛盾的专业发展现状。急需得到培训却又对目前的培训现状不满,这种矛盾的现状导致“特岗教师”们在对教师培训持消极抵抗态度的同时,又致力于寻找适合自己的专业发展道路:四是迷茫的未来选择。仅46.41%的“特岗教师”表示三年期满之后,会留任原地,大部分“特岗教师”对自己入职后的整体生活满意度偏低,未来选择不明确。笔者对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进行了探讨,主要为:第一,政策制定者“非永久性”策略的初衷,是导致“特岗教师”上述生存状态的根本原因;第二,政策实施者的功利性行为导向,直接影响着“特岗教师”们对工作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以及后续的职业选择;第三,“特岗教师”“骑驴找马”的普遍心态,也为计划实施的效果打了折扣。为了促进“特岗教师”生存状态的进一步改善,基于上述四个方面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以下建议:首先,给“特岗教师”营造一个宽松的物质生活环境;其次,加强人文关怀,给“特岗教师”营造一个轻松的工作环境;再次,以外部条件为契机,积极引导“特岗教师”进行专业发展;最后,内外条件相结合,打造稳定的“特岗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