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楹联又称楹贴,是由两句字数、停顿完全相同,内容相关,词性相近同,平仄协调的文字组成的文学样式。徽州地处崇山峻岭的山陵地带,山水奇秀。徽州文化兴起于南宋时期,到了明清时期发展到顶峰。黟县的地理环境、淳朴的人文社会造就的民俗、文化,皆是徽州地区非常有代表性的一处。因此本文选取黟县楹联作为研究对象,意在探讨当中反映的民俗文化内涵。黟县楹联散落在众多建筑物上,古桥、祠堂、茶亭、庙庵等。在千百年的时间长河中,楹联已经与当地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对于黟县楹联的研究,并不仅仅局限于对楹联文字、雕刻笔法的研究。我们更注重将楹联掷进历史的长河,让它在历史的浮沉中还原当时当地的文化、政治、经济原貌。笔走龙蛇间的灵韵情致、精雕细刻中的百转千回,让我们时隔千百年依然可以透过木质的纹理感受到它的生命力,楹联是存在于千百年后的活的历史。透过这个与当地人生活息息相关的载体就可以感受其后的民俗文化的魅力。如果说徽州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缩影与标本,那么楹联文化就是黟县文化的浓缩与镜鉴。本文主要采用田野调查与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首先,笔者利用暑假只身前往黟县进行田野调查,选取西递、宏村、南屏、关麓、屏山五地进行实地调研。另外,笔者阅读了关于楹联的专著与文献,了解现阶段楹联的研究现状。最后,对黟县楹联进行众多角度的阐述与剖析。本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三个方面的内容,即选题的缘起与意义,关于楹联、黟县楹联的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方法。此次选题源于笔者对于徽学的热爱、对于黟县的熟悉以及对于楹联这一文体的兴趣,在导师的引导下,进行黟县楹联的写作。第二部分是黟县地区的概述,包括黟县的地理特征与社会文化特征。徽州地处安徽南部,处于安徽、江西、浙江三省交界处,群山环绕。多山陵,且自古土地贫瘠,耕种困难。境内湖泊密布,水系较为发达,徽州人顺着新安江向四处流动,为徽商的兴盛提供契机与动力。徽州地区世家大族的始迁祖皆为“中原衣冠”,躲避战乱、宦游至此、向往徽州山水这三点成为他们迁徙至此的原因。历史上徽州大致经历了六次重大的变迁,一府六县的格局最终确立。黟县地处安徽省南部,邻近黄山,因为黄山在古时候被称为“黟山”,黟县由此得名。黟县境内现今保存较为完好的古民居、古祠堂有3900余幢。聚族而居形成的宗族组织结构维系着传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是文本一个不可忽视的特点。徽州人崇尚耕读,然而徽州地区土质不利耕种,随着人口的增加,土地供不应求的现实促使人们外出谋生。然而如何谋生,徽州人的回答有两点,一是入仕,二是经商。因此徽州士商并重的社会风气影响楹联。第三部分是黟县楹联的分类及特点。本文将黟县楹联分为公共空间中的楹联与私人空间中的楹联两大类。其中公共空间中的楹联分为祠堂联、庙庵联、古桥联、茶亭联等,私人空间中的楹联分为徽商之家的楹联与官员故里的楹联。关于黟县楹联的特点,本文概括为三点,即题材丰富、分布广泛、做工精巧。第四部分是黟县楹联的文化内涵解析。首先,我们从楹联中看到黟县地区的经济民俗,黟县地区一直以单纯的农业、林业经济为主,直至清初开始经商,蔚然成风。第二,宗族社会在黟县楹联中留下的印记。对黟县乃至整个徽州地区而言,宗族社会由来已久,楹联中也充斥着宗族社会的特征。第三,黟县楹联深受新安理学的影响。新安理学是徽州士子信奉的行为准则,在族规家训、宗族活动等中皆有众多体现。第四是民居生活与楹联,笔者发现,黟县村落布局、人生仪礼、民间语言都与楹联有一种相互影响和贯通的关系。第五部分是从功能论的角度论述黟县楹联的民俗功能,本文从六个方面入手。一、部分楹联通过描景状物表达主人的志向,同时也是对生活的调节。二、楹联成为一种使人们遵守社会规范的舆论工具。三、楹联中体现黟县地区的子弟教育以耕读传家。四、徽商通过楹联传达他们在外经商积累的处世技巧。五、楹联中的孝道是宗族社会的规范。六、楹联作为内在向心力直面徽商人口流出带来的对宗族社会的冲击,维系了民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