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南古典园林作为世界古典园林中的一株奇葩,是整个人类文明的遗产,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以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自然观为指导的江南古典园林,在浓缩自然、模山范水的过程中,营造出了符合一定生态规律的人工环境。江南古典园林中植物景观在整个景观体系中有自己独有的配置特点,不仅具备美化环境的景观功能,更有改善环境的生态功能,其配置手法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地方。当今人类面临着严重的生存环境危机,植物在改善城市环境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更是整个生态环境的主体。遵循生态学原理,以植物为主体,发挥园林的多种功能,使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融为一体,建设具备和谐有序、结构稳定的植物配置模式的新型生态园林更是当今园林建设发展的新方向。本文主要以苏州、扬州、上海三地古典园林的植物配置状况为研究对象,采用传统的植被研究模式和相关生态学理论分析主要树种的生长概况、配置结构特征和种间联结关系,并做出系统化的评价和论述。总结人工化植被群落结构的特征和属性,探索我国古典园林植物配置所蕴涵的生态理念,丰富植物配置的生态学理论构架,对当前继承发展优秀的传统园林植物配置结构和建设新型生态型园林具有参考意义。具体研究内容包括:各硬质立地环境下植物配置的生态学分析、树种结构分析、树种优势度分析和树种相关性分析。通过数据统计分析,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建筑旁的植物配置主要突出建筑的协调及符合建筑周围的小环境,结合采光在建筑物的不同立面配置阳性,中性和耐阴性树种,因地制宜地合理配置,行成稳定性好、外观优美、富有园林季相变化的复层混交群落,把植物的观赏性与生态性融合在一起。水边植物多选用一些耐水湿的植物材料和符合植物生态条件的配置模式,岸边植树常随堤岸而定;小面积的水池边,多选用的是一些高大的落叶树,作为骨干树种,配以各种较低矮的花木与少量长绿树,层层搭配,留出水景观赏视线;水面的植物配置多为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净化水体的作用的水生植物。植物与山石配置组景时,多根据山石自身特征和周边环境,选择植物的种类、形态、高低大小以及不同植物之间的配置模式,使配置达到最自然、最美的景观效果。配植在半山腰的植株体量宜小,配植在山脚的则相对要高大一些,而且多为一些根系发达、较耐干旱瘠薄、生长较缓慢、长寿的树种。②江南古典园林虽然是人工园林,但是群落结构的形成也是树种之间相互作用,以及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适应,生态选择的结果。在种类成分上,群落内植物组并不是偶然组合,而是一些习性相近并能相互适应的植物构成;其次在冠层结构上,不同高度的植物群落居在一起,形成群落的地上成层现象,各种植物不同深度的根系,则形成地下层次,是群落内植物进一步的适应和群落与环境间高度平衡的体现。依据种群内优势树种的特点,通过关联分析半矩阵图,了解具有正相关或负相关的种对,进一步探讨群落优势种结构稳定与变化。③作者认为应灵活创造性地吸纳江南古典园林的精华;遵循生物多样性原则,模拟自然创建生态型园林;依据优势树种和种间关联性,优化配置植物结构;修复衰弱树种,推进生物防治,用生态治理的观念指导园林建设。本文仅是初步的研究,中国古典园林拥有丰富的内容,在植物造景和植物配置的空间布局上,仍需要我们继续积极探索,摸索出可以科学、简洁、明确的评估不同配置模式的生态效益的方法,以求真正实现园林植物景观的可控制性和可预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