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起点低、速度快,发展规模和速度史无前例。然而粗放的城镇化扩张模式带来了城镇化率虚高、土地撂荒、城乡关系不协调等一系列问题。当前,我国进入经济新常态,资源环境瓶颈日益加剧,内外双重倒逼机制迫使我国城镇化必须转型。而长江经济带作为我国重要的战略支撑区域,系统和科学地评估其当前的城镇化质量,探索其“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的发展路径,合理制定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十分紧迫和必要。 本文理论研究部分主要介绍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和基本的概念与理论。实证部分是以长江经济带为例,构建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测算长江经济带2004年和2014年城镇化质量,通过GIS空间分析方法探究其空间格局及演化规律,最后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探索空间格局及演化的驱动因素,结论如下:(1)城镇化质量总体水平提高,但区域内部城镇化质量差异加剧;城镇化发展路径是传统的外延扩张模式;城镇化质量增幅较大的城市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区。(2)区域城镇化质量呈现从东向西递减的趋势:长江上游地区城镇化质量总体水平低,分布不均衡,缺乏核心城市的带动,城镇化较高质量区域呈现向东北部集中的趋势,呈现“东西对弈”组团特征;长江中游地区城镇化质量高值地区向北部集中,呈现两个“圈层套嵌”雏形;长江下游地区呈现高度发育的多中心“圈层套嵌”结构。城镇化高质量地区密集分布在长江三角洲、长江中游和成渝三大城市群,唯一一个高值集聚的核心热点区分布在长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地带。城镇化相对高质量地区空间覆盖面拓宽,且分布更为集中,对外辐射带动能力增强。十年间少数地区高值集聚的格局有所改观,城镇化质量总体分布更加均衡。城镇化质量高值中心大多集中在省会及周围城市。(3)空间差异的主要驱动因素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第三产业、区域发展政策:社会进步反映且制约城镇化质量;经济发展是城镇化的驱动力;第三产业是城镇化的高效推动力;区域发展政策是城镇化的调节器。(4)促进区域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对策为:加快发展经济,深化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持续优化产业结构;突出区域中心城市发展,开展更广泛的区域合作与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