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学界对能力导向型的测试量表开发方法的研究开展的如火如荼。此类量表多由对语言能力的描述语构成,往往分为多个级别,对应语言能力发展的不同阶段。《美国外交学院跨部门语言圆桌量表》、《美国外语教学委员会通用语言能力量表》、《澳大利亚第二语言能力量表》、《加拿大语言能力标准》和《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都是代表性较强的语言能力量表。
在口译测试领域,传统评估方式往往参照“忠实性”、“流利度”和“准确性”等口译质量评估参数,而非能力评估参数。目前中国学界正在开发中国自己的语言能力参考框架,《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的开发就是第一步。口译能力的评估量表也在开发过程中,但是目前仍没有专为口译学生开发的自评量表。本研究是一项探索性研究,旨在为中国高校中的口译学生开发一套交替传译能力自评量表。
本研究采用混合式研究方法,通过两轮问卷调查采集量化数据,并通过两轮专家访谈采集质化数据。除此之外,为构建量表,本研究基于对现有文献和口译教材的回顾,提出了一个交替传译能力的概念框架,同时借鉴国内外各语言能力量表的开发方式和研究手段,设计了一套适用于本研究的量表构建流程。
本研究通过五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是描述语库的构建。该描述语库由一系列描述语组成,目的是描述完成交替传译任务所需具备的交替传译先决能力。通过研究口译测试领域的文献、研究口译能力组成要素的文献以及口译训练专门教材,本研究提出了一个交替传译先决能力概念框架。本框架中将交替传译先决能力划分为语言能力、口译技巧、言外知识能力、心理能力和职业规范。每个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细化为多个分项能力。在此基础上,影响交替传译能力、过程和表现的要素被提取出来,作为描述语构建的基础。本研究还回顾了交替传译流程的相关文献,分析了交替传译工作流程的各个环节,将描述语所描述的分项能力与受其影响的环节对应起来,并在构建描述语时融入了对流程的考虑。
第二阶段为先导研究问卷的设计。该问卷的制定主要基于第一阶段所得的描述语库。在问卷初稿制定后,首先由笔者进行了第一轮自我评估,初步检验了问卷初稿的质量。随后问卷被展示给五位专家,由他们来检验其内容效度。根据专家意见,对问卷初稿进行修改后,再次进行了一轮自我评估后,先导研究问卷的终稿确定下来。
第三阶段为先导研究问卷调查。为得到多样化的反馈,问卷调查对象包括口译教师/研究人员、从业人员、使用者、本科阶段口译学生和研究生阶段的口译学生。第一轮问卷调查总共回收116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102份。在运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并检验问卷信度和效度后,4条描述语被删去,得到主研究所用问卷。
第四阶段为主研究问卷调查,即第二轮问卷调查。本次问卷调查对象包括本科阶段口译学生和研究生阶段口译学生,总共回收601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558份。在运用FACET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后,得到每条描述语所对应的Logit值,及其分布情况。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对描述语进行了初步等级划分,得到交替传译能力自评量表初稿。
第五阶段是量表初稿的验证。根据数据分析结果,一系列问题被列出,并在第二轮专家访谈中进行了讨论。对访谈所得质化数据进行了内容分析后,基于专家意见对量表初稿做出了调整,形成量表终稿。
本研究的最终成果为《中国大学口译学生交替传译先决能力自评量表》,共由61条描述语构成。量表包括两个等级:高级口译技能部分由25条描述语构成,初级口译技能部分由36条描述语构成。本研究对口译测试研究和口译量表开发有一定启示,但也有其不足之处,有待未来进一步深化研究。
在口译测试领域,传统评估方式往往参照“忠实性”、“流利度”和“准确性”等口译质量评估参数,而非能力评估参数。目前中国学界正在开发中国自己的语言能力参考框架,《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的开发就是第一步。口译能力的评估量表也在开发过程中,但是目前仍没有专为口译学生开发的自评量表。本研究是一项探索性研究,旨在为中国高校中的口译学生开发一套交替传译能力自评量表。
本研究采用混合式研究方法,通过两轮问卷调查采集量化数据,并通过两轮专家访谈采集质化数据。除此之外,为构建量表,本研究基于对现有文献和口译教材的回顾,提出了一个交替传译能力的概念框架,同时借鉴国内外各语言能力量表的开发方式和研究手段,设计了一套适用于本研究的量表构建流程。
本研究通过五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是描述语库的构建。该描述语库由一系列描述语组成,目的是描述完成交替传译任务所需具备的交替传译先决能力。通过研究口译测试领域的文献、研究口译能力组成要素的文献以及口译训练专门教材,本研究提出了一个交替传译先决能力概念框架。本框架中将交替传译先决能力划分为语言能力、口译技巧、言外知识能力、心理能力和职业规范。每个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细化为多个分项能力。在此基础上,影响交替传译能力、过程和表现的要素被提取出来,作为描述语构建的基础。本研究还回顾了交替传译流程的相关文献,分析了交替传译工作流程的各个环节,将描述语所描述的分项能力与受其影响的环节对应起来,并在构建描述语时融入了对流程的考虑。
第二阶段为先导研究问卷的设计。该问卷的制定主要基于第一阶段所得的描述语库。在问卷初稿制定后,首先由笔者进行了第一轮自我评估,初步检验了问卷初稿的质量。随后问卷被展示给五位专家,由他们来检验其内容效度。根据专家意见,对问卷初稿进行修改后,再次进行了一轮自我评估后,先导研究问卷的终稿确定下来。
第三阶段为先导研究问卷调查。为得到多样化的反馈,问卷调查对象包括口译教师/研究人员、从业人员、使用者、本科阶段口译学生和研究生阶段的口译学生。第一轮问卷调查总共回收116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102份。在运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并检验问卷信度和效度后,4条描述语被删去,得到主研究所用问卷。
第四阶段为主研究问卷调查,即第二轮问卷调查。本次问卷调查对象包括本科阶段口译学生和研究生阶段口译学生,总共回收601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558份。在运用FACET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后,得到每条描述语所对应的Logit值,及其分布情况。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对描述语进行了初步等级划分,得到交替传译能力自评量表初稿。
第五阶段是量表初稿的验证。根据数据分析结果,一系列问题被列出,并在第二轮专家访谈中进行了讨论。对访谈所得质化数据进行了内容分析后,基于专家意见对量表初稿做出了调整,形成量表终稿。
本研究的最终成果为《中国大学口译学生交替传译先决能力自评量表》,共由61条描述语构成。量表包括两个等级:高级口译技能部分由25条描述语构成,初级口译技能部分由36条描述语构成。本研究对口译测试研究和口译量表开发有一定启示,但也有其不足之处,有待未来进一步深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