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某市东部城区位于我国北方裂隙岩溶水地区,区内公共水源的24眼水源井和20余家自建设施供水单位的多眼自备井水中CCl4含量超过国家《生活饮用卫生标准》限值(0.002 mg/L),CCl4污染问题严重。目前亟需查找污染源,摸清污染因素,找出处理方案。本次研究通过查明区内水文地质条件,掌握CCl4的污染历史和现状,建立地下水流模型和溶质运移模型;运用MODPATH进行粒子逆向追踪,圈定CCl4的污染捕获区范围;结合历史上工厂企业生产使用CCl4的资料,圈定重点疑似污染企业的范围。同时,对研究区进行CCl4污染物的健康风险预测评价,将污染与人体健康定量地联系起来,评估和预测CCl4污染物对人体造成危害的风险程度,为CCl4污染区域的治理和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研究表明,区内的污染源范围大致为:西南部的钢铁厂B,中部的机床厂,东北部的塑料厂、石油化工厂、钢铁厂A和化肥厂。区内地下水中的CCl4主要可通过室外呼吸吸入、室内呼吸吸入和饮用水途径进入人体。经计算,研究区内地下水造成的终生致癌风险绝大多数超出了可接受致癌风险水平(10-6数量级),致癌风险水平普遍较高。其中,分区12号的致癌风险值最大为1.09E-04,分区1、2号的致癌风险值最小为0。区内的危害指数绝大多数小于可接受危害商(数值为1),仅有分区12、19、20和23共4个分区危害指数大于1,总体上研究区的四氯化碳非致癌风险危害程度不高。三种途径的危害程度整体的表现为:吸入室外空气途径<吸入室内空气途径<饮用水途径。预测期(10年后、20年后和30年后)中,研究区各分区的总危害指数均小于1,表明对人群产生的非致癌效应危害降低。区内的致癌风险程度整体亦呈现减缓态势。致癌风险严重的区域(>10-5)的数量由现状的5个依次减少为2个、2个和1个;致癌风险较为严重的区域(>10-6)的数量由现状的12个依次减少为8个、7个和8个;致癌风险低、属于可接受致癌风险水平的区域(<10-6)的数量由现状的11个依次增加为18个、19个和19个。随着时间的增加,污染物在对流弥散作用下运移,污染范围逐渐缩减,污染物浓度整体降低,区内致癌风险程度逐渐减缓,致癌风险可接受水平区域逐渐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