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 CNV)是眼底病常见的致盲原因,本研究通过对比观察强化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 PDT)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MD)、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病理性近视(pathologic myopia,PM)和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idiopathic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ICNV)的长期效果,评价PDT治疗CNV疾病的临床疗效,探讨CNV的个性化治疗方案。方法研究对象为天津市眼科医院2009年7月~2011年4月,被确诊为CNV行PDT治疗且符合研究纳入标准的患者,共78例82只眼。其中2009年7月~2010年11月的患者行常规PDT治疗,激光参数设定依据标准,照射光斑的直径为在病灶最大线性距离(greatest linear diameter,GLD)的周围增加0.5mm,照射时间83s;2010年11月~2011年4月的患者行强化PDT治疗,即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以15s的病灶大小直径的光斑。患者治疗后均完成24个月的随访。比较强化PDT组和常规PDT组治疗前及治疗后3周、2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及24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和CNV病灶厚度,治疗后24个月时的视力变化情况和CNV病灶的变化情况,24个月内PDT治疗次数。观察各CNV相关疾病组24个月时的视力变化情况和CNV病灶的变化情况。治疗及随访过程中密切观察视网膜出血、渗出加重、急性视网膜视力下降及光敏剂毒性等并发症的发生。结果1.强化PDT组和常规PDT组的比较AMD组:常规组和强化组的BCVA、CNV病灶厚度在治疗前后各个时间点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4个月时,两组的视力变化和CNV病灶变化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86,0.67)。24个月内PDT的治疗平均次数强化组为1.43次,常规组为2.14次,计算有统计学差异(p=0.02)。PCV组:常规组和强化组的BCVA和CNV病灶厚度在治疗后3个月时有统计学差异(p=0.04),BCVA在治疗后2个月时p值为0.05,余时间点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4个月时,两组的视力变化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43)。CNV病灶均不同程度缩小或稳定。24个月内PDT的治疗平均次数强化组为1.78次,常规组为1.86次,无统计学差异(p=0.78)。PM组:强化组和常规组的BCVA在治疗后3个月时p值为0.05,余时间点BCVA、CNV病灶厚度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4个月时,两组的视力变化和CNV病灶变化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58,0.06)。24个月内PDT的治疗平均次数强化组为1.28次,常规组为1.20次,无统计学差异(P=0.65)。ICNV组:常规组和强化组的BCVA、CNV病灶厚度在治疗前后各个时间点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4个月时,两组的视力变化和CNV病灶变化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54,0.57)。24个月内PDT的治疗平均次数强化组为1.67次,常规组为1.33次,无统计学差异(P=0.20)。2.PDT治疗CNV相关疾病的观察PCV组和ICNV组治疗后24个月的BCVA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2,0.02),AMD组和PM组治疗后24个月的BCVA与治疗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45,0.18)。各组治疗后24个月时的平均CNV病灶厚度均不同程度减少,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0,0.00,0.00,0.00)。3.术后随访24-29个月,平均随访25.08个月。治疗过程中及术后随访均未见明显眼部或全身不良反应,有1例出现注射相关的一过性背痛。结论1、强化PDT疗法安全有效,可减少AMD的治疗次数,治疗后早期提高PCV患者的视力和缩小CNV病灶,优于常规方法,可进一步应用于临床。2、在24个月随访期间,PDT可维持和稳定AMD、PCV、PM和ICNV患者的病情,显著缩小CNV病灶,显著提高PCV和ICNV患者的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