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古以来,人们一直把“孝”视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做人的根本,重孝也是中华法系的重要特征之一。中国历代统治者皆大力倡导孝道,注重“以孝治天下”,并且将“孝”写进法典中,以国家强制力的形式予以保护和实施,对不孝行为加以从重处罚。伴随着社会的转型,现实生活中出现了许多不孝敬父母和老人的现象,比如遗弃老人、虐待父母、拒不赡养老人,甚至还有一些人杀害父母,酿成了家庭悲剧。这些问题的出现,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了进一步推进我国法治文明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必要回溯我国古代不孝罪的规定及对不孝行为的惩罚措施,汲取其精华,为新时代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孝道不只是一个道德概念,也属于法律范畴。我国传统孝道是与法律紧密结合的,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孝观念的弘扬与传播,对不孝行为立法设刑的主要目的是保障君主、父母的绝对权威,一切有损君父权威的行为,都是法律打击的重点。所谓“君亲无将,将而必诛”就是这一立法取向的反映。对于不孝罪,历代各朝都给予较为严重的处罚。而现代社会,不孝行为主要靠道德加以约束,缺少法律条文的明确规定和制约,尽管在宪法、民法、刑法、社会法领域有所体现,但是规定的较为简单,导致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很多不孝问题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因此,有必要追根溯源,借古鉴今,完善有关孝的立法,并通过法律的强制力保障孝道的有效实施。本文通过对古代各个朝代不孝罪的梳理,以及历代各朝不孝罪的适用情形及刑法执行制度的总结,分析了古代不孝罪的积极性和历史局限性,从而寻找古代不孝罪对现代法律的借鉴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古代不孝罪的许多法律条文已不适于现代社会,但是不孝罪的精神还是值得借鉴的,从当前法律规定来看,遗弃罪、虐待罪、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等都是对古代不孝罪的借鉴、延伸和升华,吸收了古代不孝罪的精华和内核。但是,很多法律规定在执行层面还不完善,无法更好的发挥法律的约束力和强制执行力。因此,本文在学习、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古今对比,探究古代不孝罪对现代社会的借鉴价值,对于社会上出现的严重不孝行为,应通过法律的有效实施加以约束,从而更好地弘扬孝文化,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文章主要分为以下几部分:第一部分:古代不孝罪的概述。通过对不孝罪的含义、产生和发展概括,论述了古代不孝罪的发展历程,历代各朝对于不孝行为都从重处罚。我国古代不孝罪在夏朝就已出现,在唐朝时期达到成熟与完备,宋元明清时期继承和沿用了唐朝不孝罪的规定。第二部分:古代不孝罪的犯罪构成。按照四要件理论对古代不孝罪的犯罪构成予以论述。第三部分:古代不孝罪的判断标准和适用情形。唐朝开始,不孝罪有了具体的划分标准,作为区分罪与非罪的界限。而且不孝罪在适用情形上愈加广泛,不仅维护父母、尊长的人身、财产、道德权利,还保护父母死后的一些权利,子孙后代一旦违反,就构成不孝罪。第四部分:古代不孝罪的处罚制度。通过对古代不孝罪的处罚和刑法执行制度的论述,可以看出古代对不孝行为处罚的严厉性,为了维护孝道及封建社会的纲常伦理,历代各朝统治者对于不孝罪均予以严重处罚。与此同时,古代还规定了一些特殊制度,如:存留养亲、准五服以制罪、亲亲相隐、代刑制度等,这些制度的规定体现了古代法律对孝的维护,也是情理法相结合的体现。第五部分:古代不孝罪的历史评价。我国古代不孝罪有其积极一面,也有其历史局限性,我们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借鉴有利于当代社会发展的经验。第六部分:古代不孝罪的当代价值。通过古代不孝罪和现代法律条文的对比分析,论述了古代不孝罪对现代社会的借鉴价值。我国古代不孝罪在宪法、民法、刑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都有所体现,这些法律规定是古代不孝罪的精神所在,在法治国家建设进程中,应当取其精华,合理吸收古代不孝罪中的亲亲相隐及人文主义关怀制度,将这些制度纳入现代法律之中,促进孝与法的融合,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以期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