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胃癌是世界范围内发生率、死亡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与进展期胃癌相比,早期胃癌具有非常高的治疗价值和较好的预后。胃癌普查和胃癌癌前疾病患者的定期随访是胃癌早期诊断的重要手段。但我国人口众多,经济相对落后,胃癌普查很难大规模的开展。伺机性筛查是一种临床筛查,花费少,患者的依从性好,也不需要额外的工作人员,可常年进行,更易实现。但有关筛查对象的确立、筛查方法的选择、高危人群的监控方法尚未得到良好的解决。前期研究显示宁夏地区胃癌的危险因素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胃癌家族史,摄入盐渍食品、窖水或井水、慢性胃病病史,而摄入新鲜蔬菜、水果的是胃癌的保护因素。另外,研究发现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与胃黏膜病变的程度密切相关,可以识别胃癌的高危因素—萎缩性胃炎,可作为大规模筛查胃癌高风险患者的检测方法;胃癌相关抗原MG7-Ag与胃癌发生发展有良好的相关性,对MG7-Ag阳性的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与异型增生进行严密监测有可能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本研究拟通过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胃癌的危险因素,建立胃癌的高危人群评分模型,并以此确立胃癌低危人群和高危人群,同时结合胃黏膜MG7-Ag的表达情况与一年后随访胃镜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探讨在临床门诊工作中伺机筛查的筛查对象确立、筛查方法的选择、高危人群的监控方法,达到提高胃癌早期诊断率的目的。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收集383例患者的年龄、性别、饮用水类型,胃癌家族史,新鲜蔬菜、腌渍品食用频率等相关资料,所有患者进行胃镜检查明确诊断,留取病理活检组织及血清学标本。应用ELISA法测定血清胃蛋白酶原I(PepsinogenⅠ,PG I)和血清胃蛋白酶原Ⅱ(PepsinogenⅡ,PGⅡ)水平,采用组织学改良Giemsa染色和免疫组化SP法检测各胃粘膜组织中Hp及MG7-Ag的表达。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对问卷调查的相关内容及Hp、PG检测结果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胃癌的危险因素及他们的回归系数β,以其中最小的β值为基数,算出其他自变量的β值与之相比的倍数作为权重分数,对胃癌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合理量化,建立胃癌高危评分模型。对383例患者进行评分后,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确定胃癌诊断的得分的界值,并据此划分出低危、高危人群,对非胃癌患者一年后进行随访并行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结合组织MG7-Ag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单因素分析提示胃癌的影响因素有:年龄、性别、饮用水、胃癌家族史、Hp感染、PG水平、腌制品。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后获得6个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分别为:性别(OR=2.250,95%CI1.185~4.275);饮用水(OR=2.425,95%CI1.356~4.338);Hp感染(OR=2.184,95%CI1.054~4.523);家族史(OR=3.231,95%CI1.672~6.242);PG水平(OR=5.768,95%CI3.207~10.374);年龄(OR=4.314,95%CI2.375~7.838)。2.383名志愿者Hp感染的阳性率为72.8%,与浅表性胃炎组相比,消化性溃疡、胃癌组Hp感染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消化性溃疡与胃癌组相比,浅表性胃炎与萎缩性胃炎组相比,Hp感染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3.用ELSIA法检测各种慢性胃疾病中血清PG I和PGⅡ在的水平显示:(1)与浅表性胃炎组相比,萎缩性胃炎组及胃癌组中的血清PGI、PG I/PGⅡ、消化性溃疡组的PG I/PGⅡ下降,消化性溃疡组的PG I、PGⅡ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胃癌组相比,萎缩性胃炎组PG I/PGⅡ比值升高,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ROC曲线确定胃癌高风险患者诊断的的临界值:PGI的临界值为43.6g/L,其灵敏度为0.528,特异度为0.778; PGI/PGII的临界值为2.1,其灵敏度为0.577,特异度为0.848。(3)PGI、PGI/PGⅡ并联时灵敏度0.717,特异度为0.754,串联时灵敏度0.90,特异度为0.342。4.通过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的胃癌高危评分模型为:Y=A×年龄+30×性别+30×饮用水+30×Hp感染+50×胃癌家族史+B×PG水平(当35﹤年龄≦45时,A=20;45﹤年龄≦55时,A=40;55﹤年龄≦65时,A=70;年龄﹥65时,A=80;当PGⅠ≦43.6g/L且PGⅠ/PGⅡ>2.1时,B=10;PGⅠ>43.6g/L且PGⅠ/PGⅡ≦2.1时,B=30;PGⅠ≦43.6g/L且PGⅠ/PGⅡ≦2.1时,B=80)。根据ROC曲线将胃癌高危人群得分的界值确定为≥155分,曲线下面积为0.875,其灵敏度是0.879,特异度是0.715。5.免疫组化SP法对217例志愿者的胃粘膜进行MG7-Ag检测,结果显示:MG7-Ag在胃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93.9%,而在浅表性胃炎、胃溃疡、萎缩性胃炎伴肠化、不典型增生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5%、41.2%、81.5%、83.7%。与浅表性胃炎和胃溃疡相比,萎缩性胃炎伴肠化和不典型增生的MG7-Ag阳性表达率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与胃癌组相比,浅表性胃炎组、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组、不典型增生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或P<0.05)。6.MG7-Ag表达率在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组、不典型增生组和胃癌组中较高,高危组MG7-Ag表达率高于相应的低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浅表性胃炎和胃溃疡中的MG7-Ag表达率较低,且低危组和相应的高危组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胃镜检查一年后对非胃癌患者进行随访,完成26例,其中3例被检出早期胃癌,1例被检出胃角病变,病理提示高级别瘤变,此4例患者均为MG7-Ag表达阳性的高危组患者。3例早癌患者已行外科手术治疗,其中胃底癌1例,贲门癌1例,胃窦癌1例,病理分型分别为高分化腺癌、中-高分化腺癌,和低分化腺癌。手术后病理检查肿瘤分期全部为T1N0M0,早期胃癌检出率达到15.8%。结论1.年龄≧55岁、男性、饮用窖水或井水、有胃癌家族史、HP感染、血清PGⅠ≦43.6g/L且PGⅠ/PGⅡ≦2.1是胃癌发生的高危因素。2.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与胃黏膜病变的程度密切相关,PGⅠ≦43.6g/L、PGⅠ/PGⅡ≦2.1并联是筛查胃癌高风险患者的最佳界定值。3.根据胃癌危险因素运用统计学方法建立的胃癌高危评分模型,确定评分≧155分为胃癌高危人群筛查界值,其经济有效且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4.MG7-Ag与胃癌发展有良好的相关性,对胃癌具有较高的特异性; MG7-Ag在胃癌前疾病动态随访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对MG7-Ag阳性的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与异型增生的患者进行严密监测可以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5.建议胃癌高危人群伺机筛查及随访方案:1)目标人群:门诊就诊的有上消化道症状的患者,均进行高危因素问卷调查(年龄、性别、胃癌家族史、长期饮用水类型)和Hp检测、PG检测。2)根据建立的胃癌高危评分模型对问卷调查的相关内容和Hp及PG检查结果赋分,评分≥155分视为胃癌高危人群,建议行胃镜检查并每1-2年随访胃镜,据情况进行胃粘膜组织病理活检和MG7-Ag的检测。3)粘膜组织病理活检提示存在不典型增生和或MG7-Ag的检测表达阳性者,定为胃癌患病极高危人群,建议密切随访,每6个月~1年进行一次胃镜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