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赋作为中国传统文学的一种样式,产生于战国,特盛于汉代,尤其是西汉散体赋的繁荣创作使得"汉赋"成为了专名.赋体本身具有客观、外向、拟形图貌的特征,截然不同于传统审美文化偏于主体、内向、缘情、写意的特点,遂引起后世研究者的关注.汉赋具有不同的体制类别,其渊源也各有所自,然而,在目前的汉赋研究中,论者常常将汉赋作为一个整体追本溯源,考察其形成、流变和影响,这就容易导致顾此失彼,无法获得满意的结果.该文试图在明确分类的前提下,考察西汉散体赋的本质特征——铺陈状物,从而溯其正源——先秦隐语.在此基础上,从结构、语言、文体功能三个方面,分析、描述了隐语经由先秦楚国宫廷文人赋发展至汉赋的动态过程.从结构上看,隐语和《易》等占繇辞关系密切.中国古代占卜由限定一问一答的形式来显示神谕的神圣性,占繇辞脱开神秘功能转化成隐语而被一般人使用后,其问答形式得到了保留,汉赋的主客问答即脱胎于此.从语言上看,隐语与汉赋在"巧言状物"方面具有本质上的相似性.由隐语的"质朴状物"到汉赋的"丽辞夸饰",楚宫廷文人赋在其间起到了实质性的继承和转关作用.从文体功能和作者构成看,汉赋与其母体隐语之间也表现出极大的一致性,特别是以文为戏的游戏精神和娱人品格方面,二者几乎完全一致;从先秦俳优,到"小臣"身份的宫廷文人,再到汉赋家的"有类俳优",也显示出职业性的承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