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隐语”到“汉赋”——关于西汉散体赋形成的文体考察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zil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赋作为中国传统文学的一种样式,产生于战国,特盛于汉代,尤其是西汉散体赋的繁荣创作使得"汉赋"成为了专名.赋体本身具有客观、外向、拟形图貌的特征,截然不同于传统审美文化偏于主体、内向、缘情、写意的特点,遂引起后世研究者的关注.汉赋具有不同的体制类别,其渊源也各有所自,然而,在目前的汉赋研究中,论者常常将汉赋作为一个整体追本溯源,考察其形成、流变和影响,这就容易导致顾此失彼,无法获得满意的结果.该文试图在明确分类的前提下,考察西汉散体赋的本质特征——铺陈状物,从而溯其正源——先秦隐语.在此基础上,从结构、语言、文体功能三个方面,分析、描述了隐语经由先秦楚国宫廷文人赋发展至汉赋的动态过程.从结构上看,隐语和《易》等占繇辞关系密切.中国古代占卜由限定一问一答的形式来显示神谕的神圣性,占繇辞脱开神秘功能转化成隐语而被一般人使用后,其问答形式得到了保留,汉赋的主客问答即脱胎于此.从语言上看,隐语与汉赋在"巧言状物"方面具有本质上的相似性.由隐语的"质朴状物"到汉赋的"丽辞夸饰",楚宫廷文人赋在其间起到了实质性的继承和转关作用.从文体功能和作者构成看,汉赋与其母体隐语之间也表现出极大的一致性,特别是以文为戏的游戏精神和娱人品格方面,二者几乎完全一致;从先秦俳优,到"小臣"身份的宫廷文人,再到汉赋家的"有类俳优",也显示出职业性的承传.
其他文献
《聊斋志异》中有关商业和商人的作品,讲述了商海中人们的浮沉与哀乐,从中可以挖掘出这些作品在封建社会中的积极意义以及对今天的启迪.我们从社会,历史、地域,时代、经历等
“批评空间的开创”这个表达式在当前指向两度空间的内涵:第一是指:在国内,由于“现代性”概念的引入,知识分子以之为思考的路标,根据各自不同的学科范式、各自不同的知识眼界和各
针对语法学界争议较大的现代汉语副词的归属问题,本文通过对各种观点的比较与评析,在分布、形态、意义三维标准的总原则指导下,以科学性、系统性为理论目标,分别从不同角度切
该文主要想通过对转型时代知识分子小说的解读,探寻知识分子在文化转型时期的精神走向,以及民族文化重建的可能.主要是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一、转型时代的话语格局及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