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模糊性是人类的思维和语言共同具有的本质属性。文学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具有语言的模糊性,同时又具有艺术的模糊性。在文学作品创作过程中作者有意识模糊和无意识的模糊促成了作品的模糊性。
顾名思义,文学翻译的模糊性包括文学的模糊性和翻译的模糊性,但又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相互渗透和影响的混合体。它主要涉及翻译对象(即文学作品或文学文本或审美客体)的模糊性和翻译过程的模糊性(这主要体现在译者对原文文本的理解与审美的模糊性和表达即重构的模糊性),从更宽泛的层面来说还有翻译理论(包括翻译原则和翻译方法)的模糊性。对此,纵观已有文献资料,到目前仅有一些相对零散的探讨,对于文学翻译中模糊性的存在有了一定认识,还仅处于方法论和认识论的浅在层面,不够系统和深入,其中对于模糊如何得以存在和它的理解如何得以发生以及模糊性是否引发不可译性等核心问题探讨不足。
阐释学作为关于理解和阐释的理论或哲学涉及到文本意义的理解,作者的意图,读者的角色以及审美等问题,促进了当代文论的迅速发展,与文学翻译有密切的联系,对于上述问题的探讨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正是鉴于对以前研究进行梳理的基础之上,本文从语言的模糊性入手,以阐释学为视角,对文学翻译的模糊性进行探讨。
本论文共五章:
第一章是全文引言部分,主要说明对于模糊性的研究与应用,分析文学翻译模糊性研究的现状,指出不足及本文拟解决的问题。
第二章通过模糊性的定义与由来,语言的模糊性和文学的模糊性来看文学翻译中存在的模糊性。在语言模糊性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文学的模糊性,即文学作品不但具有语言的模糊性还具有其特有的审美的模糊性,也就是文学翻译的客体的模糊性主要表现在文本意义模糊与审美模糊两个层面。
第三章从阐释学视角分析文学翻译的模糊性。首先介绍阐释学的由来及发展,然后分析阐释学与文学的模糊性的内在联系和文学模糊形成的原因,从而进一步研究文学翻译模糊性存在的原因,并用阐释学理论(主要是视域融合与具体化)分析文学翻译的模糊性问题。
第四章为结论部分。通过前面的研究,总结了文学翻译中的模糊性问题与其存在的原因并对不可译性问题作以解释,同时说明本论文的不足之处及进一步研究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