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病毒母婴阻断的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F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一)探讨HBV母婴阻断的最佳方案。 (二)探讨宫内阻断的机制和效果。 (三)评价不同剂量HBIG对双阳性孕妇宫内阻断的效果。 (四)总结经乙肝病毒母婴阻断后婴儿一岁时HBVM的表达模式。 (五)探索HBV宫内感染的机理。 方法:(一)比较用5种不同方案阻断的977例HBsAg阳性母亲的婴儿0-12月龄的HBVM状况。 (二)216名HBsAg阳性孕妇随机分组,观察宫内阻断组和非宫内阻断组婴儿的阻断效果。 (三)观察150例双阳性孕妇用不同剂量HBIG宫内阻断的效果。 (四)观察138例婴儿一岁时的HBVM状况。 (五)流式细胞术检测90例HBsAg阳性孕妇新生儿的T细胞亚群,比较宫内感染组和非宫内感染组的差异。 结果:(一)宫内阻断组免疫失败率最低,保护率最高。 (二)宫内阻断组HBV宫内感染率和慢性感染率降低。 (三)高剂量组婴儿出生时抗-HBs检出率高于对照组而宫内感染率低于对照组。 (四)婴儿一岁时的HBVM共有六种模式。 (五)宫内感染组新生儿CD4+T细胞计数低于而CD8+T细胞计数高于未感染组。 结论:(一)宫内阻断加婴儿联合免疫是目前HBV母婴阻断的最佳方案。 (二)宫内阻断组的免疫效果优于非宫内阻断组。 (三)双阳性孕妇注射较大剂量HBIG可以更有效地阻断宫内感染。 (四)各种模式的意义各不相同,加强随访可及时发现肝损害。 (五)宫内感染HBV婴儿可能存在T细胞亚群比例失调。
其他文献
目的:1)探讨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临床指标与出血的相关性。2)探讨肝硬化患者临床指标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的相关性。3)探讨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血浆NO、ET-1水平
  目的:探讨各种恶性肿瘤在颈淋巴结发生转移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自1989年1月至2004年6月在北京协和医院住院治疗的466例发生颈淋巴结转移的恶性肿瘤患者,按照颈淋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