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后纵韧带切除在颈前路手术的应用

来源 :福建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chunhua3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手术中行后纵韧带切除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近3年来( 2006年1月到2008年7月)福建省立医院骨科行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治疗颈椎病61例,完善手术前各项准备,25例行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加植骨或钛网植骨内固定术(A组),36例行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及后纵韧带切除加植骨或钛网植骨内固定术(B组),术后随访观察6~36个月,对两组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进行比较,根据JOA标准对手术前后脊髓功能评分,对两组术后的优良率、改善率进行比较和疗效评价,同时根据后纵韧带保留和切除分为两组的情况下对手术节段、病程、病变程度、年龄进行疗效分析。结果:对后纵韧带保留组与切除组病例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进行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手术前后JOA评分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所有病例术后脊髓功能或神经症状均得到了改善。两组相互之间改善率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后纵韧带切除组患者的JOA评分、优良率、改善率较保留组高。根据手术节段、病程、病情、年龄分组后再对保留组与切除组进行对比,结果提示单节段切除后纵韧带改善率较高,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而双节段无统计学差异;长、短病程切除后纵韧带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改善率较高;病变轻者切除后纵韧带改善率较高,而病变较重者无统计学差异;大于等于55岁切除后纵韧带改善率较高,而小于55岁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在严格掌握适应症和具有专门训练的脊柱外科医师手术操作的前提下,对合并有后纵韧带增生肥厚、张力较大、弹性减退的颈椎病患者行前路手术中需切除后纵韧带,彻底减压,可收到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其他文献
【目的】脑干前外侧区域,部位深,周围解剖结构复杂,乙状窦后入路是切除该区域病变的主要入路之一。该课题应用锁孔入路的新理念,模拟乙状窦后锁孔入路,研究该入路的显微解剖
肺移植对于严重肺气肿、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等终末期肺病,已经成为一种唯一的治疗方法,但肺缺血再灌注损伤仍然是肺移植患者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何减轻移植肺的缺血再灌
目的:构建一种可靠性和重复性较高的脊髓静脉高压动物模型。动态观察脊髓静脉高压模型的MRI变化规律,确定MRI异常信号演变过程及其特征。研究模型脊髓组织大体、细胞结构变化
目的调查腰腿痛患者中退行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发生的一般规律并分析DLS相关参数间的关系。方法分析腰腿痛患者的腰椎正侧位X线资料,测量冠状面Co
目的探讨氯胺酮复合可乐定多模式超前镇痛硬膜外给药应用于髋关节置换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髋关节置换术病人术后镇痛提供方便、实用途径。方法选择择期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3
目的:通过腰椎前路融合内固定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观察其对邻近节段IVD的具体影响及其生化、酶学的改变,以探讨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IVDD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为防治邻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中国亿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祖国的未来发展。在我
目的:踝肱指数(ABI)与光电容积描记(PPG)联合检测,对慢性下肢动脉闭塞症的诊断价值。方法:连续入选2008年3月至2009年3月期间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因下肢疼痛
颈椎前路手术是治疗颈椎病、颈椎骨折、肿瘤、结核的主要手段,其中一些病例大多需要行椎体次全切术治疗,之后需要对颈椎进行稳定性重建。目前主要存在两种手术方式:一是植骨
目的缺血后适应与缺血预适应相似,是机体对缺血性损伤的一种自然保护机制,二者有部分效应器及信号转导途径相似,如PI3k-Akt途径,细胞外信号转导途径,并且二者均可通过抑制m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