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魏六朝时期,文学摹拟现象普遍。对于摹拟,历代文论的评价向来不高,今人始意识到摹拟文学的独特价值,但对此的研究仍很不充分。其实,优秀的摹拟作品不仅本身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还具备文学史研究及文学批评价值:自觉的继承与自主的创新可以在一篇拟作中并容,具体呈现文学发展的流变;对摹拟对象的选择又能揭示出作者的文学批评观。而作为一种广义的学习方式,摹拟不仅会影响一位作家的整体创作风格,形成风气的摹拟更是会对一时代文学发展方向产生影响。
本文尝试以六朝摹拟大家,江淹的拟诗代表作《杂体诗三十首》为研究对象(《杂》不仅具有一般拟诗的特性,更以系统性的组诗形式梳理、评论江淹眼中文人五言诗历史),以点代面,探究摹拟文学的创作方式,讨论摹拟中的文学批评,兼述摹拟对于个人、时代的影响。
绪论--摹拟文学的研究价值。
我国古代文学创作素有“好古”传统,但对文学摹拟的评价却始终不高。其实,摹拟并非只有因袭,同样孕育着创造,是学习创作的一种重要方法。同时,正是因为摹拟文本中更清晰可辨的因革共存,使其具有指示文学发展方向之用。
第一章--《杂体诗三十首》的具体摹拟方式。
在对“拟诗”进行定义及分类的基础上,试对组诗中的每一首拟诗进行文本分析,通过寻找摹拟对象与拟作之间的对应与差别,探究拟诗的创作方法,探讨摹拟中的因革关系。同时,通过解读江淹在摹拟不同时期五言诗时的不同关注点,归纳五言诗在表现主旨、题材、形式等各方面的时代特征。
第二章--《杂体诗三十首》与江淹整体文学创作的关系。
试以《杂体诗三十首》的创作为考察对象,分别从此组拟诗与江淹创作生涯转折的关系,“总杂兼善”的拟诗创作特点对江淹树立其文坛地位的作用以及拟诗的“悲情”主线与江淹自身才性的相符度三方面,探究摹拟这一学习创作的途径对于诗人整体创作风格的影响。
第三章--《杂体诗三十首》的文学批评价值。
江淹《杂体诗三十首》以拟诗组诗的形式表达文学批评的观点,是形式上的创新;而在与其同时期稍后的三部重要著作--《文心雕龙》、《诗品》、《文选》的异同比较中,更可见江淹中正而独到的文学批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