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试验利用两个冬枣自然授粉实生群体,应用AFLP技术鉴定出冬枣×金丝小枣、冬枣×尖枣及冬枣×临猗梨枣杂交后代;研究了AFLP标记在冬枣×临猗梨枣杂交后代的分离方式,并构建了枣连锁图谱;分析了POD同工酶在冬枣实生后代的分离情况;对冬枣×金丝小枣、冬枣×尖枣杂交后代及20个枣品种的自然授粉实生苗主要性状的遗传变异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1)应用AFLP技术对“黄骅”冬枣实生后代和“任县”冬枣实生后代进行杂种鉴定。用12对引物对65株“黄骅”冬枣实生后代进行AFLP分析,共扩增出517条谱带,其中多态性带376条,多态性百分率为72.7%。扩增出金丝小枣特征带10条,鉴定出冬枣×金丝小枣杂交实生苗34株。扩增出尖枣特征带7条,鉴定出冬枣×尖枣杂交实生苗15株。用7对引物对85株“任县”冬枣实生后代进行AFLP分析,共扩增出22条临猗梨枣特征带,鉴定出72株冬枣×临猗梨枣杂交实生苗。 (2)以72株冬枣×临猗梨枣F1代为材料,研究了AFLP标记分离方式,构建了枣连锁图谱。AFLP标记在冬枣×临猗梨枣F1代多态性较高,分离位点出现的频率为33%。分离方式有孟德尔分离、偏孟德尔分离两种方式。呈孟德尔分离的情况有:不分离、1:1分离和3:1分离。294个AFLP标记中,不分离标记、1:1分离和3:1分离、偏孟德尔分离标记的比例分别为67%、23.8%、9.2%。对34个AFLP标记进行连锁分析,构建了枣的连锁图。该连锁图包含7个连锁群,28个AFLP标记,覆盖枣基因组的长度为458.66 cM,标记间的平均图距为16.38cM。 (3)对“黄骅”冬枣实生后代的叶片POD同工酶进行了研究。根据酶带的差异,将供试材料的POD同工酶合并为4种谱型,即Ⅰ、Ⅱ、Ⅲ、Ⅳ类型,出现频率分别为31.2%、54.8%、5.4%、8.6%。冬枣×金丝小枣杂交后代、冬枣×尖枣杂交后代的POD同工酶酶谱分离情况表明POD2酶带的遗传符合孟德尔分离定律,证明了POD同工酶是受单基因控制。根据POD2带的遗传行为,认为金丝小枣和尖枣在此位点的基因型是杂合显性型,冬枣是纯合隐性型。 (4)对34株冬枣X金丝小枣F;代和15株冬枣X尖枣FI代枝干、叶片、针刺性状的分离状况进行了研究。冬枣人金丝小枣F;代株高、基径、分枝数、中心干节间距、叶长、叶宽、针刺长度的变异系数较大,达20%;冬枣X尖枣巳代的株高、分枝数、叶宽、针刺长度的变异系数达20%。冬枣X金丝小枣巳代的基径、中心干节间距、叶长、叶宽、叶形指数、针刺长度的变异程度大于冬枣X尖枣斤代。冬枣杂种后代中枣头颜色、叶片形状、叶片颜色除表现父母性状外均表现不同程度的变异。叶片平展度的内卷和平展、开花时间的日开型和夜开型均是受一对基因控制的质量性状。 (5)对 20个枣品种自然授粉实生后代枝干、叶片、针刺等植物学性状及开花、结果习性进行了调查分析。一年生同一母本枣实生后代株间性状即出现分离,特别是株高、针刺长度。中心干节间距、分枝数、基径等性状变异系数均大于25%。枝干、叶片和针刺等性状不同母本实生后代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二年生枣实生苗平均开花株率达52刀%,结果株率达9.2%,不同母本的实生后代开花株率、花量、结果株率和单株结果数差异很大。同一毋本实生后代果型出现较大程度的分离,最多的分离出6种果型:同一母本间实生后代单果重的变异系数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