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疏肝调神法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受体后信号转导机制。方法:1、临床研究:将符合纳入标准的275例受试者随机分为针刺组、百优解组、非穴位针刺组。针刺组采用疏肝调神法(四关穴、百会、印堂以及耳穴心、肝),百优解组服用百优解,非穴位针刺组选取四关穴桡侧0.5厘米处;百会左侧0.5厘米处;印堂左侧0.5厘米处;耳廓背面肝、心穴位相对应处。在治疗前、治疗后一个月、治疗后两个月、治疗后三个月分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抑郁自评量表(SDS)、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表(WHOQOL-BREF)、中医症状改善量表进行疗效评价,以Asberg氏抗抑郁药副反应量表(SERS)结合严重不良反应记录进行安全性评估,对数据进行意向性分析。2、实验研究:体重200-220g的成年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针刺组(合谷+太冲)和药物组(氟西汀),每组8只。空白组不给予任何处理;模型组共接受21天各种不同的应激从而造成长期不可预见性温和刺激模型;电针组在造模的同时选取四关穴(合谷、太冲),用G-6805Ⅱ型电针治疗仪的疏密波(2~20 Hz,强度以大鼠肢体微颤为度)进行治疗。每日针刺一次,每次15分钟,左右交替进行,持续3周。药物组在造模的同时,每天灌胃给药(按照1.8 mg/kg给予氟西汀)一次,持续3周。实验结束后,观察大鼠体重、Openfield行为学、海马神经元形态结构、海马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变化情况。结果:1、临床研究针刺组的总有效率优于非穴位针刺组及百优解组,针刺组的HAMD计分与百优解组相当,而且两组均优于非穴位针刺组,针刺组及非穴位针刺组的SERS计分均明显低于百优解组,未见晕针等严重针刺不良反应记录。2、实验研究2.1体重变化:应激后22天,模型组、针刺组和药物组大鼠的体重增加幅度显著小于空白组,而其中模型组大鼠的体重增加幅度大于药物组。针刺及药物干预对抑郁症大鼠的体重无明显改善作用。2.2 Open field行为学变化:应激后第7天、第14天、第22天模型组大鼠水平运动及垂直运动较应激前发生不同程度的减弱,针刺组于应激后第14天可有效地改善抑郁型大鼠模型的行为学表现,其效果优于药物组。2.3海马神经元形态变化:模型组海马齿状回神经元排列散乱,细胞可见明显肿胀、固缩、变性、脱落等病理改变;针刺和药物干预后海马神经元排列较为规则,病变程度较模型组明显减轻。2.4海马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勺表达:模型组大鼠CREB、BDNF阳性细胞着色明显变浅、稀疏,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减少;针刺组CREB和BDNF阳性细胞排列较规则、密集,电针及药物均能明显上调CREB、BDNF在海马内的表达,其阳性细胞数较明显多于模型组。结论:1、以“从肝论治,调气为先”为核心学术思想的疏肝调神法治疗抑郁症疗效确切,可以作为一种规范化的治疗方案予以推广应用。2、疏肝调神法对于抑郁症的疗效在治疗一个月就可以表现出来,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疗效更加显著,其疗效与百忧解相当。3、疏肝调神法治疗抑郁症是安全的,副作用远低于百忧解。4、针刺能显著改善抑郁症大鼠的行为学、海马神经元的病理变化,显著上调海马CREB和BDNF的表达,cAMP-CREB-BDNF受体后信号转导通路是针刺抗抑郁的重要途径和作用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