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杂交鳢是乌鳢(Channa argus)父本和斑鳢(Channa maculate)母本,通过杂交获得的F1代,在苗种培育时期易发生残食现象,常使存活率大大降低,严重制约了杂交鳢大规模养殖和推广。本实验针对杂交鳢苗种培育存活率普遍偏低的状况,对影响其生长、存活的饵料密度、放养密度和残食三个关键因素做了深入研究,试验结果如下:1.以浮游动物主要是枝角类为饵料,研究了五种饵料密度(0.1 ind/mL、0.3 ind/mL、1 ind/mL、3 ind/mL和10 ind/mL)对三种规格(Ⅰ:0.68 cm;Ⅱ:1.50 cm;Ⅲ:3.20 cm)杂交鳢仔鱼生长、存活影响。结果表明,饵料密度在0.1-1 ind/mL的范围内,三种规格仔鱼的特定生长率(SGR)随饵料密度增加而显著(P<0.05)升高,当饵料密度为1 ind/mL时,达到最大值,随着饵料密度进一步增加,规格Ⅰ仔鱼的SGR反而下降,规格Ⅱ、Ⅲ仔鱼的SGR则无显著变化。饵料密度在0.1-10 ind/mL的范围内,对存活率没有显著影响,各饵料密度组的存活率均大于91.11%。三种规格仔鱼的最适饵料密度均为1 ind/mL。2.以全长1.00 cm的刚开口杂交鳢仔鱼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五种养殖密度(0.5、1、2、4、8尾/L)对其生长、存活的影响,实验持续15 d。结果表明,养殖密度在0.5-4尾/L时,杂交鳢仔鱼的终体重、SGR、日增重都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大而增大,当养殖密度为4尾/L时,达到最大值,进一步增加养殖密度,仔鱼的生长反而下降。高密度组(4、8尾/L)杂交鳢仔鱼个体生长离散度明显加大。仔鱼的存活率随养殖密度增加而下降。3.以体重为26.51 g的杂交鳢幼鱼为研究对象,研究了4种养殖密度(25、50、100和200尾/m3)对其生长、存活、摄食、肌肉成分和免疫功能的影响,实验时间为60 d。结果表明,养殖密度对杂交鳢幼鱼的生长存在显著影响,养殖密度在25-100尾/m3的范围内,杂交鳢幼鱼的终体重、终体长、SGR、日增重都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大而升高,当养殖密度达到100尾/m3时,终体重、终体长、SGR、日增重均达到最大值,随着养殖密度的进一步增大,杂交鳢幼鱼的最终体重和日增重出现显著下降,而终体长和SGR亦出现下降,但无显著差异。摄食率随养殖密度的升高而出现下降的趋势,但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饵料转化率随养殖密度的升高而升高,25尾/m3密度组与其它密度组的饵料转化率存在显著差异,养殖密度在50-200尾/m3的范围内差异不显著。养殖密度对肌肉成分、脏器指数和皮质醇含量无显著影响,各组的存活率均为100%。4.三种规格(2.21、2.72、4.10 cm)杂交鳢仔鱼,同种规格的仔鱼饲养在一起,在饵料充足投喂的条件下,几乎不相互残食。2.21 cm的仔鱼在饥饿4 d后出现严重残食,残食率达46.67%,是杂交鳢仔鱼残食最严重的时期;而2.72 cm和4.10 cm的仔鱼在饥饿状态下残食较弱。当仔鱼规格出现个体大小差异时(全长比小于0.49:1),易发生残食,规格差异越大,残食越剧烈。2.21 cm与5.73 cm的仔鱼混养,在不投饵的情况下,杂交鳢仔鱼的存活率只有1.67%;经饵料充足投喂,存活率可高达86.67%。因此,饵料缺乏和个体规格差异是导致杂交鳢苗种发生残食的根本原因,高密度养殖对残食的发生起着诱导和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