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回鹘-汉对音文献考察了宋元回鹘地区的汉语西北方音,主要利用三种材料:一、回鹘语音译汉语借词材料,即回鹘文《玄奘传》、《金光明经》等佛教典籍中源于汉语的译音词;二、回鹘-汉注音材料,主要指以回鹘文注音的汉文佛经;以上两种材料合称对音材料。三、汉字互注语音残片材料,主要是发掘于回鹘地区(中心在今吐鲁番)、带有鲜明的当地语音色彩的佛经音义残片。
本文首先对各类材料做了重新整理,然后,以对音材料为主,以汉字互注残片材料为辅,并且严格遵守对音形式,对当地的西北方音作了语音构拟。全文共分6个部分:
导言部分简要介绍论文的工作目的,高昌回鹘的历史背景,并适当探讨当地的民族与语言,尤其是汉语的使用情况。
第一章评述前人的研究及本文的研究材料和研究方法。从整体上看,近几十年来回鹘-汉对音材料逐渐公布,已公布的各种材料已有学者分别做过深度不同的研究,成果喜人。但迄今为止,尚无一位学者对所有材料进行全面的研究,在工作程序上也各有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自己的工作原则和程序。
第二章介绍回鹘文的转写和回鹘语的语音格局。这不仅是本文研究工作的背景知识,也对我们确定对音文献所反映的汉语方音的工作有重要的作用。
第三章和第四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根据我们严格设定的工作程序,分别研究了对音材料所反映的汉语方音的声韵系统。研究表明,对音材料所反映出的汉语音系已大大简化,声母、韵母的数量都相当少,许多音类都已经合并了。这中间回鹘语语音结构对当地汉语方音的影响十分显著。
第五章,文章比较了唐宋时期的藏汉、夏汉对音与宋元回鹘汉对音材料。比较表明,它们虽然同属西北方音,但彼此并没有直接的继承关系。最后,文章对回鹘-汉对音所反映的宋元回鹘地区的汉语西北方音的特点做了理论上的探讨,揭示了它是多语并存语言环境下出现的、受到二语习得者母语音系严重影响的特殊形式的汉语。
文末附录了本文采用的汉字互注残片的图版。
总体来看,1、本文更全面地利用了已发表的各种相关材料,包括:①2种回鹘文佛经文献中的音译汉语借词中包含的回鹘-汉对音字434个;②6种回鹘-汉注音材料,共计注音字920个;⑨汉字互注语音残片10种,注音与被注汉字共计约403对(注音的反切上下两字按一字计算)。2、本文的工作程序严格:①首先按照对音材料自身确定回鹘-汉对音规则、确定汉语声类韵类的分合,不以其他地区的汉语音韵系统做先入为主的框架;②然后以汉字注音材料对第一步得到的结果进行验证;③最后结合回鹘语的音系特点拟测前两步所得音类的音值。3、依据严格的工作程序,我们得出了与前人的研究不尽相同的宋元回鹘地区汉语西北方音音系,这一系统具有音系极其简化的特点。4、本文对比西北地区藏汉、西夏汉、回鹘汉3种对音材料,结合有关回鹘社会语言状况的文献记载,结合语言接触理论的研究成果,对回鹘-汉对音文献所反映的宋元回鹘地区的汉语方音的性质作出了新的判断--作为双语社会通行交际语的回鹘-汉中介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