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职业生涯辅导对于学生生命品质的提升、学校德育质量的改进、社会人力资源的开发而言均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新时期个体职业生涯从传统型向易变型的转变、个体主体意识的增强,更是要求主要为未来社会培养从业人员的高职院校自觉开发职业生涯辅导课程,加强职业生涯教育、提高学生生涯管理能力、增进其职业生活的成就感、尊严感、自由感。为确保高职院校合理、有效地开发职业生涯辅导课程,论文依照观念设计—模式构建—目标定位—内容编制—实施与评价方略选择的思路,采用了比较研究、问卷调查、作品分析、专家咨询、座谈研讨等多种方法,对国内外相关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与举措进行了总结与梳理,对课程功能定位、课程属性界定、课程学习特征,对课程开发的参与主体、选用模式以及课程开发实践应处理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论文在从教育哲学角度回顾课程功能观、揭示“课程原本能够做什么”的基础上,结合对影响课程功能现实因素的分析,提出当前应将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辅导课程功能定位为引导学生“享受职业生活”。基于知识观及其影响下的课程观的转向、基于职业教育课程的基本取向等维度的分析,论文将“目标的预设性、内容的综合性、实施的体验性”界定为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辅导课程的属性。依据学习者年龄阶段、依据学习理论要求及当前学生整体学习状态的调研,论文指出在课程开发时必须注意学生在职业生涯辅导课程学习中存在的“学习基础准备不足、学习需求相对强烈、学习方式实践见长”等特征。论文认为多主体参与是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辅导课程“合法性”的保障,为此在课程开发中要加大课程政策弹性、合理构建课程编制组织、协调各方主体价值取向、强化师生课程表达能力。关于课程开发模式,论文建议基于角色分析的课程开发可作为一种较为合适的选择,并就此模式的基本原理进行了阐述,就其运作流程进行了构建。论文最后围绕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辅导课程目标定位、内容安排、实施策略及效果评价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强调要依据职业生活的真实需要体现多向度的目标整合,要按照心理化、生活化、问题化原则编制课程文本,要以相互调适取向开展课程实施,要主动吸收来自用人单位(企业)的代表参与课程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