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型桩是一种较小直径的钻孔灌注桩,直径一般在10~30cm,长径比一般大于30。桩体由压力灌注的水泥砂浆或小石子混凝土与加筋材料组成。根据不同的用途,用于微型桩的加筋材料可以是钢筋、钢管或其他型钢。微型桩具有经济、环保、快速的优势,在滑坡治理工程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微型桩的理论研究与其广泛应用有着明显差距。本文以榆古线K63滑坡治理工程为依托,主要进行了以下研究,得出结论如下: (1)利用剩余推力法对K63滑坡的四个典型滑面进行稳定性分析确定主滑动面,用MIDAS/GTS对K63滑坡的四个典型滑面进行数值模拟的稳定性分析确定主滑动面; (2)对治理后的滑坡的主滑动面进行稳定性分析,拟采用MIDAS/GTS软件,分别分析在自然、暴雨、地震、暴雨+地震等不同工况下的滑坡稳定性;以数值模拟的自然条件为例对微型桩进行弯矩、轴力、位移的分析; (3)采用非对称静力荷载模拟行车情况,采用25-25KN,25-160KN的两种工况分析治理后滑坡主滑动面稳定性和靠河侧微型桩的位移、弯矩、剪力、轴力等变化情况; (4)在滑坡治理工程过程及完毕后,进行了长达一年的滑坡稳定性监测,监测数据是滑坡治理工程中的微型桩的位移、应力、桩前、桩后土压力以及地下水位的变化和滑坡体治理前、后的变形情况,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研究微型桩在治理滑坡中起到的作用,进一步地研究桩间土应力分担比和微型桩的应力分担比; (5)得出以下结论:1)微型桩具有较多施工优势和较强抗滑能力;2)路基边坡经微型桩加固后稳定性大大提高,可以在不利工况组合下依然保持稳定;3)联系梁使得微型桩群水平位移近似,说明微型桩群整体抗滑效果良好;4)微型桩使得周围土体成为抗滑体一部分;5)非对称的交通荷载加剧路基边坡的偏移;6)通过对桩间土土压力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山侧的土压力分担比约为0.8∶1.3∶1,靠河侧的土压力分担比约为2∶3∶1;7)微型桩之间滑坡推力分担比约为7.12∶1.75∶1;8)微型桩不适于治理大型滑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