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商业运作下,艺术作品被诟病为没有内涵,而在饱含精神诉求中,艺术作品又无法得到客观的票房。中国眼下到底该如何选择我们艺术的价值诉求?该如何在民众性(商业化)与精神性之间找到我们的平衡点,这是值得我们关注与反思的。这其中,就有了这样的一种现象:当各类奇幻、悬疑类的作品铺天盖地在我们身边出现,以迎合我们大众口味的时候,我们疑惑为什么真正能深入人心的作品少之又少,真正能称为优秀作品的少之又少,他们更多的以纯粹的故事内容来满足大众对于穿越、奇幻、悬疑等的渴望。这样,中国就不能在其中产生真正经典的作品,因为只有民众性(商业价值)而无精神性。但是,有一部作品与众不同,这就是《哈利?波特》。《哈利?波特》这部作品,它即赢得了全球亿万观众的喜爱,又在其中充满了精神诉求,从而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经典。因此对《哈利?波特》的分析与探讨,有助于我们反思并实践,如何在商业化之中融入精神性,让民众既爱之又能不失作品的内涵,从而为我们创作,为我们塑造经典的作品提供思考。第一章,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哈利?波特》作品的背后有着众多的“形而上质”,这些“形而上质”让读者为之感动,而“形而上质”本身构成了《哈利?波特》这部作品的精神性。第二章,有了作品的精神性,接下来的问题便是如何将之融入进民众可接受的视阈中去,罗琳女士采用的方式是用“感”得,即不是告之、宣教的方式,而是让读者在故事中不自觉地自己感得了故事背后的精神诉求。这需要做到两点,其一:作品中的人物本身有其发展脉络,而并非单一扁平的;其二:将抽象化的概念化为形象化的故事来表出。第三章,作者通过感得“形而上质”让读者获得作品的精神性,要做到这一点还有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需要被指出,那就是作品的创作者要清楚地明白自身的终极使命是给出“应然”而非“实然”,即给出理想、崇高、用镜与灯般的心灵引领读者登上更高一级的台阶。第四章,这样我们就得出了如下结论:经典作品需要有它的形而上质(精神性),这需要我们在创作实践中,去发现生活之流中偶然性背后的必然性,用心灵把握世界的本真;当这样的形而上质被把握到之后,我们需要思考,如此这般的“形而上质”如何被体认到,那就是在“感得”的作用下得以实现。而“感得”能够实现,是在具体的故事中发生的,这就要求我们能将故事,会讲故事,不是以告之的方式寓教于乐。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所有的技术性因素需要以人的心灵境界为支撑,这样的心灵境界亦是人类发展的至高点——应然状态。当我们能充分的认识到以上几点后,我们才能真正明白,如何在中国的土地上创作属于我们的儿童影视之经典,从而我们也就能明白,如何在当下中国的商业化较浓的土地上创作属于我们的优秀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