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膜分离技术在近几十年来发展迅速,且因能够获得优质安全水质,被誉为“21世纪的水处理技术”。目前已在海水淡化、水和废水处理及回用、纯水制备等行业中得到应用。然而,膜污染始终是制约膜技术应用和推广的瓶颈。本文以浸入式中空纤维超滤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实际工程运行的超滤膜效能、污染过程和累积效应,并在实验室条件下,对膜污染评价指数进行了改良,评价了天然有机物(NOM)超滤膜过程,考察了复合有机体系的膜污染机理和影响因素,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短流程”超滤膜工艺采用低通量、低跨膜压差的运行方式,膜运行效能稳定,能量消耗少。混凝水直接超滤和混凝-沉淀-超滤工艺通量差异不明显,但随着过滤时间的增加,后者膜池内浊度逐渐升高。混凝水直接过膜后,在表面形成松散的絮体,在外力作用下具有二次絮凝功能,在膜表面形成保护层,泥水分离效果好,有利于降低膜深层次污染。 (2)通过实际水厂膜样品的分析,发现随着运行时间的增加,膜表面有机物不断累积,污染层也随之增厚。有机物是造成聚氯乙烯(PVC)超滤膜污染的主要物质,其中以蛋白类和微生物代谢产物(SMP)类更为重要,腐殖酸类的贡献相对较小。蛋白类有机物总量较大,但随着过滤时间的增加而逐渐下降,而SMP类含量则逐渐上升,腐殖酸类含量基本保持不变。SMP类有机物在膜污染的累积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控制其含量可能对降低和预防膜污染起关键的作用。 (3)天然有机物(NOM)的膜滤过程分为快反应和慢反应。前者污染指数FIF大,污染速率较快,而后者膜污染指数FIs较小,污染速率缓慢。快慢反应均对膜污染行为有着重要意义。NOM能在短时间内即造成膜不可逆污染。腐殖酸(HA)和牛血清蛋白(BSA)更容易造成PVC超滤膜的不可逆污染,但碱洗能够有效去除。海藻酸钠(SA)造成的不可逆污染比重最低,但是化学不可逆污染的比例最高,难以被碱洗去除。 (4)膜污染指数(FI)不区分污染机理,且计算方法简明扼要,能够表征污染速率。根据产水量和FI,可以推出压力的损失,有重要的物理意义。通过计算不同阶段的FI(总污染指数、水力不可逆污染指数和化学清洗不可逆污染指数),能够确定各阶段的污染情况。 (5)尽管有机物浓度比例不同,复合有机溶液对超滤膜的污染阻力增加顺序始终为:HA/BSA>BSA/SA>HA/SA。由于有机物沉降速率的差异,污染层结构也不相同。HA/BSA在膜表面形成均匀的污染层,且BSA较多的位于污染外层,HA则更靠近膜表面。HA和SA形成的污染层较为密实,两种有机物随机分布。由于竞争吸附作用,使得BSA和SA形成的污染层形貌变化较大,外层主要为BSA,而内层则多为SA。 (6)溶液特性决定了复合有机体系对PVC超滤膜的污染行为。溶液粒径对膜过滤过程几乎没有影响,而分子量小于5kDa和位于15-20kDa之间的有机物含量和溶液电位则起着重要的作用。此外,分子量小于5kDa的有机物的含量对膜污染行为的影响更为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