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安全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区域内的各类生态系统(包括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和自然——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内在结构、功能和外部表现,在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下,能够维持自身正常的结构和功能,使人类的生活、生产、健康和发展不受威胁的一种状态。运用科学的生态安全评价方法,建立实用的、可操作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是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的基础,为构建功能和结构完善的生态安全维护体系,增强生态系统的防御能力提供有力保障。博斯腾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成为维护焉耆盆地生态平衡,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屏障。然而,随着水土资源的大强度开发,以及当地经济的迅速发展,环博斯腾湖地区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并且影响到该地区的生态安全。通过对环博斯腾湖地区生态安全进行评价,全面、科学地分析该区域生态安全问题及影响因素,对进一步提高研究水平,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确保区域资源的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全面掌握国内外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方法和技术的基础上,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提出的环境指标P-S-R模型,针对环博斯腾湖地区存在的主要问题,选取了入湖水量、水域面积、湖水矿化度、水体污染指数、潜水位五个水环境指标,人工绿洲面积变化率、绿洲土地盐渍化率、盐渍化土壤含盐量、土地荒漠化指数、耕地指数五个土地资源指标,草地面积退化率、林地覆盖率、芦苇湿地面积变化、草地质量退化度、生物多样性指数五个生物资源指标,单位面积农业总产值、人均GDP、农民人均纯收入、绿洲人口密度、城市化率五个社会经济指标,共20个指标,构建了环博斯腾湖地区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利用综合评价模型,采用层次分析法(AHP)赋权技术,对环博斯腾湖地区自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研究,同时对该地区生态安全的质量状况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显示:环博斯腾湖地区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数为4.972,生态安全状况表现为三级,即一般状况,其中水环境安全是关键,土地资源安全是载体,生物资源与社会经济安全是保障。环博斯腾湖地区生态安全受自然及人为因素的共同影响,尤其是人类活动加剧了其生态安全问题。主要存在水资源失衡,水环境恶化;生态平衡失调,土壤盐碱化加重;湿地面积萎缩,生态功能退化;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利用矛盾日益突出等生态安全问题,同时对该地区生态安全问题进行了分析。针对环博斯腾湖地区存在的生态安全问题,构建起包括环境监测、治理与保护,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环博斯腾湖地区生态工程综合治理和生态产业发展网络体系等一套科学、规范、功能和结构完善的区域生态安全保障体系,从而增强生态系统的防御能力,实现区域生态安全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